国家正大力支持“双碳”目标的实施,在此背景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备受关注,发展潜力巨大。尽管如此,资源价格波动、回收渠道匮乏和产能过剩等问题,给从业者带来了不少困难。面对这一电池回收产业的未来,其发展路径尚不明朗。
产业风口背后的危机
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动力电池回收与再利用领域显现出显著的发展前景。据相关数据揭示,全国范围内正在实施的动力电池回收项目数量已增至130个。然而,资源价格的波动对行业的稳定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众多市场研究显示,锂、钴、镍等核心矿产资源的价格波动现象较为显著。
回收体系尚未完善,这构成了一项重要挑战。在我国,电动汽车的售后服务责任由用户承担,同时,缺乏强制性的回收法规,这使得回收资源的来源变得不稳定,多数回收企业正面临货源不稳定的难题。
回收利用的重大意义
回收材料的使用意义重大。经济成本分析表明,此方法大幅降低了电池的生产成本。研究指出,使用回收材料制造电池,成本可降低约三分之一,这些节约将直接惠及消费者。
资源供应的稳定性极为关键。我国在锂、钴、镍等关键矿产上面临不足。回收和再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资源短缺的状况。这样的措施有助于保持资源的持续供应。同时,它也有利于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比如降低对进口的依赖程度。
政策引导情况
2018年到2024年间,工信部公布了五批名单,共涉及156家企业,这些企业被纳入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的范畴。这一名单的公布,对于行业规范的提升起到了显著作用,同时也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搭建了一个展示自身实力的平台。
今年三月,国务院发布了《大规模设备更新与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该方案着重提出要优化退役动力电池和再生材料的进口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这一措施有望推动行业朝着更加规范的进口原材料管理方向发展。
企业面临的困难
企业先前依据市场预测和产业规划确定的产能,现因回收量减少,导致产能过剩严重。据研究数据显示,多数企业设备的使用率未超过一半。
市场供需冲突不断加深,这使锂电池原材料产业链上的企业承受了更大的经营压力。以主要产区来看,一些企业正面临产品库存过剩的困境,资金周转也遭遇了障碍。
回收渠道的拓展探索
回收利用领域蕴藏着丰富的创新潜能。可推动下游市场采纳再生资源,比如,对电池产品中再生资源的比例设定明确标准。这一措施有利于从需求端推动供给端的发展。
分析企业合作实例表明,汽车拆解企业已与多座城市签订协议,成为官方认可的拆解机构。这一举措有利于汇聚需求,保障回收渠道的持续稳定。同时,电池生产者、汽车生产商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间的协作,以及次品回收与再利用的模式,也显示出推广的潜力。
各主体协同合作的呼吁
禹如杰,担任中汽数据清洁能源研究部资源建设室负责人,强调该产业构成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系统涉及众多参与者,流程复杂,变化多端。因此,政府需扮演引导与推动的关键角色。
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协作需加强。回收等环节是连接产业链上下游的关键。只有各环节紧密协作,产业才能保持持续繁荣。从业者李丹指出,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对环保安全的关注同等重要,两者均不可忽视。要达成这一目标,各方必须共同努力。
读者朋友们,在当前的发展阶段,有必要研究如何高效促进我国动力电池的回收及再利用进程。我们热切期望各位踊跃参与讨论,分享您的观点,并予以点赞及分享以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