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四川报业博物馆迎来了《报博少年》传媒研学营的首期活动。该活动不仅富有教育意义,且充满乐趣,吸引了30多名青少年儿童的热情参与。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次活动在探索报业发展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探索报业起源
四川报业博物馆迎来了孩子们的探索之旅。当天秋日的阳光明媚,孩子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细致地审视着展品。该博物馆坐落于特定位置,收藏了超过400件展品。他们体验了报业从“铅与火”到“智与云”的转变过程。展品种类繁多,包括文献和影像资料等,生动地展现了报业在不同时期的成长轨迹。此次参观让孩子们对报业的发展历程有了直观的认识,对传承报业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孩子们参与活动时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以米心萌小朋友为例,她在活动中的专注态度显而易见。她对记者职业的渴望,充分展示了活动对孩子职业观念塑造的正面作用。此外,她从活动中体验到的城市变化,也揭示了活动的丰富价值所在。
传统文化体验
参观之余,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同样占据着核心地位。在四川报业博物馆,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拓印与活字印刷这两项独特的文化遗产。他们需完成润纸、上墨、转印等步骤。例如,黄理萌小朋友在亲手制作活动证书后,显得异常兴奋,并与同伴们分享了自己的成果。他们参与了制作四川日报创刊号等项目,不仅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还促进了互动,收获了友谊。这一现象显示出,此类活动形式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孩子们之间的交流。
现代传媒学习
本次活动融合了主流媒体的专业特长。众多媒体专家,包括版式总监等,被邀请开设首席课堂。课堂内容丰富多样,例如深入探讨报纸头版的设计。孩子们与数字记者互动交流,亲手制作专属于自己的小报。这一过程有助于提升孩子们的多项能力,例如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信息整合技巧的传授以及创意思维的激发。这一现象体现了现代传媒理念与教育的成功融合,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加多元的知识获取渠道。
博物馆基本情况
四川报业博物馆独具特色,源自一栋老建筑的改造。馆内总面积达1896.54平方米,分为两大展厅及临时展区。博物馆精心布局,藏品丰富,涵盖了四川报业发展的诸多物品,成为孩子们探究报业历史和学习的理想场所。建筑与展品均体现了对报业发展的敬意,成为传媒研学营不可或缺的活动地点。
孩子们的收获
研学营为孩子们带来了丰富的收获。参与其中的30多名孩子年龄各异,却都收获了各自独特的体验。孩子们不仅增进了对报业知识的了解,还在实践中提升了动手能力,并在人际交往中有所得。他们在研学营中拓宽了视野,领略了报业的独特魅力。在多样的趣味学习活动中,有的孩子对记者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则对创意表达有了新的领悟。这些宝贵的收获将成为他们未来学习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坚实基础。
对未来活动的期待
《报博少年》传媒研学营的首期活动圆满落幕,为后续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未来活动能否吸引更多孩童的加入?是否可以融入更多互动体验环节?这些问题引人深思。我们期待着规模扩大,让更多孩子接触报业文化,感受传媒的乐趣,并将研学营打造为传承优秀文化、拓宽孩子视野的高品质平台。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您对研学营的未来发展有何期待与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并对本篇报道点赞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