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哈尔滨的天气状况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市区内呈现“少雪”现象,且气温相对偏高;另一方面,市民对雪景的期盼愈发强烈。这种鲜明的反差,宛如一场尚未实现的约定。
往昔暴雪对比
2023年11月5日至6日夜间,哈尔滨遭遇了一场大暴雪。这场雪的特点是降水量巨大、持续时间较长,雨雪形态复杂且极端性强,同时伴随着风力与雪的混合。截至目前,今年尚未出现类似的大雪。以往大雪期间,城市会被银装覆盖,但如今这样的景象已不多见。
同年11月16日至17日,哈尔滨市因受东北冷涡的影响,再次遭遇了显著的雨雪和大风天气。其中,有1个气象站记录到了大暴雪,6个气象站记录到了暴雪,而大多数地区则出现了湿雪或雨夹雪的现象。当时的降雪情况堪称壮观。
初雪日期统计
数据显示,1991年至2020年间,哈尔滨市主城区的平均首次降雪日大致在11月5日附近。然而,今年的11月5日,哈尔滨市区虽然出现了降雪,但仅是短暂的阵雪,雪花一触地便融化。此外,历史上最晚的首次降雪发生在12月初。因此,今年降雪量较少也可能是偶然现象。这种首次降雪日期的变动揭示了天气的复杂多变性。
根据气候统计规律,今年的首次降雪似乎与往年常态有所出入,这一现象促使气象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天气现象解读与研究的投入。
今年雪少原因
哈尔滨市气象台副台长刘宇飞对相关情况进行了专业分析。自入秋至今,极地冷空气的势力一直较弱,同时水汽条件也不理想。这两个关键因素导致降雪形成的条件不足,因此至今未见明显的降雪现象。这一状况宛如烹饪时缺少了主要食材,难以烹制出象征冬季的白色盛宴。
若这些天气条件未能达到理想状态,大自然便难以形成一场大雪。这一现象在气象学领域揭示了雪量稀少的真实原因。
气温异常偏高
哈尔滨市区在10月1日至11月15日期间,由于极地冷空气势力较弱,未出现大规模冷空气活动,导致平均气温上升至6.3℃,比往年同期高出2℃。直至11月16日,受到强冷空气的影响,气温才显著下降。气温的升高减少了降雪的可能性,因为降雪需要低温条件作为支撑。
哈尔滨的气温偏高,仿佛秋末的余温尚未消散,这一现象与人们通常对寒冷冬季的预期不符,“暖冬”的出现让众多市民感到意外。
近期气温波动</span>
预计在20日至21日,主城区白天最高气温将上升至约4摄氏度,夜间最低气温亦有所上升,同时阳光较为充足。然而,从22日起,主城区气温将再次下降,最高气温可能降至零下1摄氏度。这种气温的频繁变化对市民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例如在穿着方面需要频繁增减。
气温波动剧烈,宛如乘坐过山车,市民们由期待降雪转变为必须应对这波折不定的气温变化。
即将到来降雪
据预报,11月24日晚至25日白天,哈尔滨市将出现雨夹雪转雪的天气现象,主城区将迎来今年冬季的首场显著降雪。预计降雪量介于2至5毫米,属于小到中雪量级,局部地区可能出现大雪。这一消息对于渴望观赏雪景的哈尔滨市民而言,无疑是喜讯,预示着城市可能很快将再次被洁白的雪花覆盖。
此次降雪预测的发布,让哈尔滨市民的期待终于看到了即将实现的曙光。然而,由于气象条件复杂多变,最终的降雪情况仍有待观察和确认。
你是否同样怀着与哈尔滨市民相似的期待,盼望着这场降雪的到来?不妨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