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静宁:生态底色愈发亮丽,三北防护林建设成果斐然  第1张

静宁县秋意渐浓,其山沟梁峁间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秋色。这一景象背后,反映了近年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成效。这一现象无疑成为当前引人注目的生态典范。

静宁县的生态变化

静宁县曾遭遇多起生态挑战,然而近期的转变引人注目。在2024年上半年,静宁县在植树造林、草地种植等生态工程领域取得了具体的建设成果。例如,人工造林面积达7749亩,退化林修复面积6345亩。这些具体数据体现了当地改善生态环境的坚定意志,并为整体生态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自2021年以来,在“三北”防护林项目中,静宁县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工造林和退化林修复的面积均超过数万亩。

静宁县持续投入的努力,使得全县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呈现向好态势。从山梁沟壑到县域整体环境,这一转变充分体现了静宁县对生态建设战略的高度重视。

应对造林难题

静宁县的自然环境相当严苛,这一特点导致苗木存活率较低,成为生态改善进程中的显著障碍。然而,该地区采取了有效的应对策略。关键在于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发展策略,如实施适地适树、宜林则林等原则,确保资源得到合理分配。此外,通过推广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增强了苗木抵御恶劣环境的能力。同时,增加乡土树种造林的比例,也有效提升了苗木的存活率。这些措施确保了造林绿化工程的顺利实施,进而促进了静宁县植被的持续增长。

绿色行动与创建工作

静宁县积极推广“五绿行动”,包括绿色屏障等,全方位推进生态建设。该行动不仅超越了常规绿化工程,还覆盖了全县城乡各区域,构建了从城市到农村的生态体系。在绿色创建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成功打造了3个国家森林乡村、6个省级森林小镇、45个国家级节约型机关等众多亮点,“清洁村庄”项目也实现了全面覆盖。这些举措是全县生态意识提升的体现,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生态文明向更高阶段发展。

生态环境指标成果

静宁县生态环境指标显著提升,多项数据印证了这一成就。截至2023年底,水土保持率攀升至88.2%,森林覆盖率32.86%,林草覆盖率44.06%。这些精确的数据充分显示出,静宁县的生态环境已显著改善。土壤保护、森林植被以及整体生态系统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一进展不仅对静宁县的生态稳定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彰显了该县在追求高质量生态环境方面的努力与进步。

生态环境改善的体现

静宁县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多个维度上均有体现。悬镜湖,被誉为“城市绿心”,其变化尤为显著。水鸟数量显著增加,以往罕见的鸟类如今在湖中安家栖息。同时,植物种类也日益丰富。当地居民席存瑞亲身感受到了生态的改善,他观察到湖中凤头鷿鷈、白骨顶鸡等多种鸟类,这充分说明了水生态环境的优化。在空气质量和水质方面,葫芦河地表水全河段水质达到Ш类标准,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连续三年达标率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三年超过92%。

未来可持续发展方向

静宁县在规划发展中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致力于打造绿色生态体系,这成为其未来发展的核心目标。经过不懈努力,该县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已对高质量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仍需继续前行。比如,如何在维护现有生态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又如何利用生态优势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各位读者,对于静宁县生态环境的改善,您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