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的噩梦:工资抵扣、恶意拆分,你的权益如何保障?  第1张

员工通过辛勤劳动应得的薪酬被称为工资,但某些企业却在此问题上玩弄手段。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员工的合法权益,还可能引发法律上的风险,因此,这一现象亟待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钟先生的遭遇

10月底,在上海崇明岛的一处船厂,钟先生遭遇了不幸。他在与第三方公司签订合同后,开始了电工的工作。遗憾的是,他对合同的具体内容已经遗忘,并且没有保留副本。不久后,他的岗位发生了变动,由于对自身健康的担忧,他决定提出辞职。在结算两天工资时,他被告知工作服住宿费用已经抵扣。值得注意的是,他第一天在电工岗位工作了9.5小时,第二天则在打磨岗位工作了12小时,然而,他却未能获得应有的工资。这种企业随意扣除工资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

依据法律规定,工资必须以货币形式按月发放。然而,在本案例中,企业无端扣减了工资。通常情况下,工作服和住宿被视为企业向员工提供的福利,它们不应用于工资的扣除。企业的这一做法明显侵犯了钟先生的合法权益。

企业抵扣行为的不合理性

劳动法规对工资支付方式有明确的规定。企业不得将工作服及住宿费用作为工资的扣除项。一般情况下,工作服和住宿费用若非特别约定,应视为企业提供给员工的基本工作条件。

即便有要求员工分担费用的情形,企业亦需事先征得员工同意,并在劳动合同中明确列出相关条款。企业直接告知扣除工资的做法,严重侵犯了员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暴露出企业在管理及法律意识方面的不足。

劳动者私自抵扣工资的风险

若劳动者未获得应得的工资,却拥有公司货物,私自以之抵扣工资,此行为并不可取。首先,单位在发放工资时必须使用法定货币,而以物品代替现金属于违法行为。

在司法实践中,部分劳动者因此被判定涉嫌盗窃或职务侵占。单位财产拥有明确的所有权,任何未经合法程序的擅自扣除行为均违反了相关规定。

合法维权的重要性

劳动者如遇单位不合理工资处理,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极为关键。若单位在协商后同意以物品抵扣工资,建议签订书面协议,并在协议中详尽记录物品的相关信息及价值等细节。

若协商未能达成一致,劳动者应采取合法手段解决问题,例如向劳动监察机构进行投诉举报或提出劳动仲裁申请。此举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促使企业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途径。

企业管理需遵循法律

企业管理非任意为之,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执行。尤其在涉及员工薪酬待遇等事宜时,需格外慎重且细致操作。若企业违规处理薪酬相关事务,例如本案例中的工资扣除行为,便属违法行为。

损害员工权益的同时,企业自身也面临法律风险,信誉受损。此类企业难以持续吸引人才,长期来看,损害的仍是企业自身的利益。

对大家的提问

在职场中,您是否曾听闻或亲身经历过克扣工资、不合理的工资扣除现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相关经历。同时,请为本文点赞及转发,以提升公众对劳动权益相关问题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