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职员工,特别是应届毕业生,成为公司名义上的股东、董事会、高管或监事的情况日益增多,这一现象背后潜藏着显著的法律法规风险。在5月8日,北京房山人民法院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对相关案件的审理进展进行了公布,旨在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发出警示。
新闻发布情况
5月8日,北京房山法院举办了以“规范公司治理,优化营商环境”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在会上,重点介绍了关于新入职员工担任“挂名”股东以及“董高监”相关案件的审判进展。房山法院副院长徐猛及其他相关人员参与了此次发布会。此次活动的目的是提升新入职员工,尤其是应届毕业生的风险意识,并切实强化公司的规范化治理。
“挂名”危害概述
设立股东及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和监事会等职位,初衷在于构建一套科学的治理体系,以确保公司的正常运行。然而,目前部分公司的内部治理已出现失控现象,导致员工身份虚挂,引发了众多争议。一旦公司经营状况不佳,陷入债务困境,那些身份虚挂的员工可能面临债务纠纷,甚至可能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这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特别是应届毕业生,由于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往往不知情地成为了身份虚挂的目标。
案件数据统计
自2022年起至当前,房山法院审理了193起与新入职员工担任“挂名”股东、董事会高层及监事相关的案件。这一统计数字揭示了此类案件数量的庞大,形势的紧迫性。在这些案件中,应届毕业生往往成为易受利用的对象,这进一步凸显了他们所面临的风险之高。
“挂名”现象成因
公司出现“挂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公司,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先天的治理理念和责任感,为了完成注册登记,往往随意寻找他人挂名。此外,灰色产业中的中介机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们明码标价,提供“挂名法人”和“挂名股东”等服务,冒名签字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挂名”现象的频繁出现,是制度漏洞和经济利益诱惑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案件特点分析
此类案件面临较高的法律风险,“挂名者”很容易遭遇法律上的麻烦;灰色产业的介入使得案件变得更加复杂;维权所需成本较高,“挂名者”常常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维权;伴随而来的衍生案件也较多,例如变更登记的争议等;公众对法律的认识不足,许多人并不清楚“挂名”可能带来的危害,这些因素共同增加了案件审理的难度。
法官提示建议
辛崇增庭长提醒即将毕业的学生,在求职和日常生活中,需对企业的“挂名”诱惑保持警觉,切勿轻信其承诺。一旦身份证不慎丢失而被他人“挂名”,应及时报警,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身份变更申请,或者向法院提起诉讼以消除虚假身份。应届毕业生唯有增强防范意识,方能规避“挂名”的潜在风险。
新入职的应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应如何辨别“挂名”的欺诈行为?欢迎各位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见解,并对本文进行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