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第七届进博会在开幕首日,其“非洲产品专区”吸引了众多目光。该专区专注于展示非洲特色农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成长,众多新品纷纷亮相,而老产品也持续焕发新的活力。非洲产品在中国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中非两国在农业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与扩展。
贝宁菠萝等继续参展
贝宁的菠萝、埃塞俄比亚的咖啡以及卢旺达的咖啡在上届专区中备受瞩目。这些产品在本届进博会上再次以团队形式亮相。它们在中国市场已建立起一定的知名度和消费基础。借助进博会的舞台,这些产品持续获得曝光。历届参展让它们结识了部分客户。此次持续参展将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扩大其影响力,赢得更多潜在客户,提升产品销量。这对原生产国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这些产品的成功也体现了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非洲农产品的喜爱日益增强。
每一届进博会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参展产品持续优化其展示与营销手段。比如,通过提供更多品尝样本,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产品风味,这一举措有助于品牌推广,使得非洲产品有机会登上中国乃至全球更多家庭的餐桌。
马达加斯加羊肉参展
去年7月,马达加斯加羊肉获得了对华出口的资格,今年它首次在进博会上与中国消费者见面。这一事件对马达加斯加的牧羊业具有重大意义。在此之前,由于缺乏出口资质,尽管有产品,却无法与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建立联系。进博会以其高曝光率和招商实力著称。此次参展,中国消费者得以首次接触这一非洲羊肉产品。未来,有望吸引中国采购商合作,构建稳定的进口渠道,进而推动马达加斯加的牲畜养殖、肉类加工等产业进步。
马达加斯加羊肉的引入,拓展了中国消费者的肉类选择范围。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对新鲜食材的接纳程度颇高。马达加斯加羊肉凭借其独特的风味和潜在的性价比优势,有望在中国市场吸引到特定的消费群体。
芝麻多样性展示
在中国,芝麻作为从非洲进口的主要农产品之一,其地位举足轻重,目前已成为我国自非洲进口的最大农产品。过去20年间,芝麻的进口量经历了显著增长,从最初的不足200吨飞跃至接近百万吨,这一变化充分显示了中国市场对非洲芝麻需求的迅猛上升。这一增长受到了中国对非洲国家实施零关税政策这一因素的深远影响。今年,有三家埃塞俄比亚芝麻出口商继续参与展会,同时,苏丹、莫桑比克、多哥以及塞内加尔等国的芝麻产品也加入了展示行列,为中国的采购商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
多样化的展示助力我国食品加工企业挑选出更契合其需求的芝麻原料。各国芝麻在品质与价格上或有不同,企业通过进博会的对比分析,能作出更佳的采购选择。此举亦将推动非洲芝麻生产国提升产品质量,优化升级,增强竞争力。
非洲企业抱团参展的好处
张骏,非洲产品专区负责人,指出非洲企业集体参展的益处显著。展位升级后,规模效应显现,吸引了更多客户。以同一区域集中展示非洲农产品为例,这增加了采购商的兴趣。此外,非洲企业间能够共享信息、技术和市场渠道。例如,掌握先进保鲜技术的企业可在专区内与其他企业分享,从而提升非洲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专区内,各国企业得以交流合作策略。比如,共同探讨将非洲特定农产品大规模引入中国市场的途径。此举有助于中非农业贸易合作的深化,拓宽发展领域。它并非单一企业的孤军奋战,而是旨在推动非洲农产品整体水平的提升,增强在国际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中的影响力。
中非合作成果体现
在北京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期间,我国向众多非洲国家提供了100%税目产品的零关税待遇,同时签订了农产品输华合作文件。在进博会上,马拉维的花生、莫桑比克的夏威夷果和腰果等新品首次展出。这一举措充分展示了中非合作成果在进博会的体现。这些新品将在中国市场接受消费者的检验。
在进博会上进行展示与对接,这些产品有望迅速融入我国市场。此举将有助于优化中非农产品贸易的平衡,同时,我国市场也将成为这些创新产品的成长平台。此外,双方签署的文件确保了贸易活动的规范化及持续发展。
中非农业合作升级
中非农业合作持续深化,已从最初的农产品进口拓展至推动非洲农业产业链的完善及产品附加值的增加。莫桑比克的“万宝非洲农业项目”不仅引入了特色农产品,还推广了水稻种植技术。此举旨在助力非洲提升粮食产量,实现自给自足,并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该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提高非洲地区农业技术水平,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同时促进当地农民就业,增加其收入。
近年来,中非在农产品贸易领域的合作进展迅猛。中国已跃居非洲农产品出口的第二大目的地国。这一变化为非洲农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将持续为非洲农产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非洲特色农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备受青睐,为我国消费者提供了新的选择,同时也为非洲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非洲产品专区”有效促进了“进博效应”与“非洲机遇”的深度融合,推动中非农业合作持续深化。在此,我们想了解一下,各位最希望在进博会上看到哪些非洲的特色农产品?欢迎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