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近日传来好消息,该院口腔颌面外科高丽教授带领的团队成功完成了黑龙江省首例微创内镜上颌骨囊性病变根治手术。此手术不仅使一名17岁少年得以保留牙齿,也为众多患有颌骨多发角化囊肿的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途径。这一成就标志着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重大突破。

少年的痛苦与遭遇

17 岁少年牙疼不在意,竟导致上颌近 10 颗牙齿受累,医生这样做保住了他的一口好牙  第1张

小李,一名高三学生,年仅17岁,却时常被牙痛折磨。起初,他误以为这是学习压力引起的上火,并未对此给予足够的关注。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牙痛症状愈发严重,牙龈也开始肿胀,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也干扰了他的日常生活。这一现象反映出,很多人在身体出现初期症状时,往往自行诊断失误,从而延误了病情。对于像小李这样的青少年而言,由于学业负担沉重,他们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判断往往不够准确。

哈医大二院口腔颌面外科的专家高丽医生在检查时发现,小李上颌骨存在多发性角化囊肿。这些囊肿已扩散至近10颗上颌牙齿,其中右上方的两颗磨牙情况尤为不佳。考虑到小李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这一病情显得格外严重。它不仅影响了小李的咀嚼能力,还可能对其面部美观带来不良影响。

精心定制的手术方案

考虑到小李的年龄和右上磨牙的重要性,高丽医生团队选择了微创手术治疗方案。这一决策充分体现了医疗团队以患者需求为核心的宗旨,旨在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手术期间,医生利用微创技术对前牙区域的病变进行了处理。借助内镜的辅助,他们成功地将位于右上颌窦底的多房囊性颌骨病变彻底清除。此手术方法具备前沿性,最大限度的保留了颌骨的骨量。此外,手术还完好无损地保护了患者右上颌的牙齿及其牙髓活性,有效预防了传统手术可能引发的颌骨缺失及牙齿损伤等并发症。

医疗技术发展的背景

当前社会,公众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日益提升,对口腔美学和功能维护的关注度亦显著上升。这一变化推动口腔治疗领域积极引入多种先进技术。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发展迅速,微创技术、机器人技术等已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实践。

哈医大二院等大型综合医院的外科实力为口腔颌面外科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技术基础。自2014年以来,在李春明主任的带领下,黑龙江省内该科室首开微创拔牙技术先河。此后,口腔颌面外科的微创技术不断深化研究,并持续取得进步。

微创内镜技术的优势

微创内镜技术在治疗颌骨囊性病变中表现出了卓越的成效。该技术以其微创性、快速恢复和低复发率等特性,为患者带来了显著的好处。而传统手术则通常伴随着较长的恢复期和较高的复发风险。

黑龙江省口腔颌面外科领域得益于该技术的引入,为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路径,提供了更为精确和人性化的治疗方案。相较于传统的治疗手段,如肿瘤刮除、开窗减压、颌骨部分切除等,这项新技术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痛苦,并有效提升了治疗后的预后效果。

颌骨囊肿的相关知识

颌骨囊肿是一种非脓性的囊性结构,位于颌骨内部,内部含有囊液。在疾病早期,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症状,这使得疾病容易被忽视。随着囊肿的逐渐膨胀,可能会引发牙齿损坏和颌面部形态的异常。患者可能会表现出口腔肿块、牙齿松动、骨组织吸收和破坏等典型症状。若囊肿继发感染,还可能伴随颌面部肿胀、疼痛以及面部瘘管等并发症。

颌骨囊肿在牙齿病变患者中较为普遍,这些患者包括患有牙髓炎、根尖周炎等未得到及时治疗的情况,以及具有先天发育异常的人群。此类病症主要侵袭的是青壮年群体。

预防与及时就医呼吁

在预防措施中,重视口腔卫生状况并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至关重要。尽管这一做法简单易行,却往往被忽视。通过有效保持口腔清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风险。

颌骨囊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极为关键。一旦患者出现面部肿胀、牙齿异常等征兆,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这一提醒适用于所有可能患病的人群,并呼吁大家重视口腔健康问题。在此,提出疑问:各位是否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我们期待您的点赞和分享,并诚挚邀请您在评论区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