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我国派遣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南极考察队,他们踏上了前往南极的征途。这一行动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此次考察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科学考察,更是一次肩负着多重期望、承担多项关键任务的极地探险。
秦岭站建设任务艰巨
11月1日启程的第41次南极考察队,致力于推进秦岭站的建设工程。目前,该站主体建筑结构的安装工作接近尾声,然而,收尾阶段的任务依然至关重要,内部装修同样不可忽视。此外,科研栋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与调试工作亦为重中之重。这些工作均在南极进行,众多建设人员随考察队一同出征。
秦岭站即将启动越冬考察项目,这是其发展规划中的关键步骤。考察队伍由500余人组成,其中设有专人负责此任务。此举将为秦岭站未来开展长期科研活动,积累更多原始资料提供坚实基础。
南极生态系统调查意义
本次考察的核心任务之一,涉及对南极生态系统受气候变化影响及其反馈机制的调研。我国“雪龙”号与“雪龙2”号科考船将在东南极与西南极的多个海域进行生物生态等多领域的综合调查与监测。普里兹湾等区域是监测的关键地带。考察队计划在2025年5月前持续进行数据采集等相关工作。
昆仑站与泰山站等站点亦将启动生态及其他环境的全面调查与监测工作。此举有助于深化对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核心角色的研究。在2024年,各站点的研究团队将依照既定计划展开研究,而大量跨学科的数据收集将有助于提升对南极生态环境的全面理解。
国际合作的广泛开展
在国际合作领域,本次考察涵盖了多个方面。特别是针对国际南极“环行动计划”等项目,将展开深入研究。例如,与挪威、澳大利亚等国家共同执行恩德比地区域航空调查任务,旨在南极冰盖接地带等关键区域研究冰-海-基岩的相互作用。具体地点选在恩德比地,这一举措有助于推进冰盖物质平衡等相关研究。
我国将持续与美、英、澳等多个国家开展后勤保障等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在考察的全过程中,来自不同国家的科研工作者将在南极的各个研究站点或科考舰船上频繁进行交流与互动。资源共享和数据交流等情形将不时出现。
考察队人员组成多样
第41次南极考察队伍汇聚了国内超过80家单位的成员,这一情况凸显了众多行业与学科的广泛参与。来自这些不同单位的超过500名成员,各自携带着各自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于11月1日这一具体日期启程,共同前往南极这一共同的目标地。
该单位的服务范围广泛,涉及从高等院校到科研机构,再到企业单位等多个领域。以某些高校的科研团队为例,他们专注于南极水体环境的研究;而某些企业则提供科考设备及相关后勤保障技术人员,这些人员将共同在南极开展协作工作。
三船保障安全又高效
本次考察任务由三艘船舶提供保障,其中“雪龙”号与“雪龙2”号从广州启航。这两艘船作为科考的主力,为科学考察、人员运输及后勤补给提供了坚实的支持。科研团队及所需物资将随这两艘船踏上南极探险之旅,出发日期定于11月1日。
“‘永盛’号货轮自江苏张家港起航。肩负着为秦岭站配套设施建设运送物资的使命,大量设备与材料将通过它运往南极,助力秦岭站的顺利建设。这一环节对于整个考察任务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考察成果值得期待
南极科考活动持续将近七个月。在此期间,各项任务稳步推进。预计到2025年5月,考察队回国时,南极的建设、生态系统研究以及国际合作等领域有望取得丰硕成果。例如,秦岭站的建设可能将全面完成,并开始部分投入使用。
我国南极战略布局因这些成果而受到深远影响,同时,这些成果对全球南极科研、资源探索和利用等领域也将带来启发与推动作用。关于科考队哪些任务将率先取得突破性成果,各界看法不一。我们期待读者留言讨论、点赞并分享这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