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上午11时,百米高空之上,一项重大工程取得了关键性进展。±800千伏陇东至山东的特高压输电线路在山东段成功跨越了黄河,这一成就无疑成为了工程的一大亮点。此次重要节点的顺利施工,也为工程的稳步推进奏响了音符,为年底全线的架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工程跨越地点情况
位于聊城东阿的黄河大跨越北岸与济南平阴的南岸之间,两座跨河高塔巍然耸立。其中,北岸的高塔高达159.5米,是全线之最。这两座高塔宛如黄河两岸的守护者,静默地目睹着工程的一步步推进。大跨越耐张段全长约2806米,采用“耐-直-直-耐”的跨越方式,跨越距离之长带来了放线张力增大等挑战。
该工程地处关键位置,黄河作为我国重要河流,在其流域进行建设面临巨大挑战。不仅需克服地形等地理因素的障碍,还需确保施工活动对黄河生态环境等的影响降至最低。
工程技术数据呈现
本次工程中,数据显示了项目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以最大牵引力达到16.5吨为例,这些详实的数据揭示了工程操作的难度。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众多技术人员细致的测量与周密的规划成果。
数据之间相互制约,任何微小的调整都会产生连锁反应。对于如此巨大的牵引力,工程设备和施工技术必须高度匹配,原材料也必须承受住这种强大的拉力,以保证工程的安全与耐久。
工程新型设备作用
黄河大跨越工程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集控智能牵张设备和放线架。这些设备的应用,使得施工现场能够实现多台设备的同步操作,并对机械化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和智能化控制。这一技术革新,相当于为施工安装了一颗智慧的大脑。
特制的大跨越工程专用导地线牵引管、铠装放线滑车以及10吨级链条葫芦等关键工器具,在施工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设备为施工的本质安全提供了坚实的装备保障,从细节上确保了施工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高效性。
工程可视化操作亮点
智慧张力放线系统被创新性地应用于该工程,成为现代工程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在牵张场地、跨越塔横担、走板等关键区域,共安装了18组摄像头。
这些摄像头使得跨河放线作业变得透明,仿佛在众人注视之下进行。整个过程得以实现集中控制和可视化监控。此举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施工中的问题,还确保了施工质量,极大地便利了工程监管工作,并提升了整体机械化装备的水平。
工程整体线路概况
我国首条实现“风、光、火、储”一体化送电的±800千伏特高压线路,即陇东至山东工程,已全面投入运营。该线路起始于甘肃庆阳换流站,并最终抵达山东东平换流站。途经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山东五个省份,线路全长约为926.4千米。
山东段的线路,即鲁1标,全长141.4公里,新建设置了299座铁塔。该输电线路还将穿越聊城、济南、泰安三市的六个县,众多地点的串联构成了这条具有重大意义的输电线路。
工程投运效益展望
2025年,该工程计划正式投运,投运后将为山东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预计每年向山东省输送的电量将超过400亿千瓦时,其中超过一半为绿色电力。这一举措对于推动我国电力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众多清洁电能涌入山东,对助力我国达成“双碳”目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举亦能促进当地经济社会进步,显著增强山东电力优化配置的能力,并大幅提升电网安全保障水平。这一举措对山东电力发展而言,宛如一剂强效的强心剂。
读者不妨深思,此类特高压工程究竟将如何具体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热切期待各位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同时诚挚邀请大家点赞并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