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让旱腰带披上绿装,190.73 万亩营造林见证生态巨变  第1张

渭南市唐景陵景区的绿色奇迹:从“旱腰带”到生态屏障

近期,唐景陵景区位于渭北旱塬北部山区,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规整的鱼鳞坑与挺拔的松柏交织,塑造出壮观的绿色美景。此举不仅见证了生态修复的成效,更凸显了保护区对生态保护的坚定承诺。

唐景陵景区的生态挑战

唐景陵景区地质环境表现为岩石裸露、土薄植被恢复慢,造林任务尤为艰巨。该区因而被称为“旱腰带”,面临干旱少雨气候及脆弱生态系统。渭南市采取坚定措施,采纳创新技术,如使用电钻和风镐造鱼鳞坑,运用“三级提水”技术解决灌溉问题,成功栽植15万株树木,树木成活率达98%。

该措施包成功解决了植树造林难题,有力地支撑了生态重建。借助人工绿化、封闭山区促进林木增长及退化林修复等技术,渭南市在三年内构建了5.5万亩水土保持林,显著提升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

渭南市的生态保护项目

自2021年始,渭南市致力于发展国家级森林城市,着力开展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沙漠治理在内的12个造林项目。这些工程覆盖广泛区域,并融入了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退化林修复等多种生态恢复措施。项目的实施显著增强了多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了居民生活品质。

在渭南市沋河西畔及秦岭北麓的国家绿化地带,已种植320万株侧柏、白皮松等植物,有效提升了当地生态质量。牛寺庙村的护林员孙有江指出,自实施增绿工程以来,村域生态明显好转,树木连片,吸引了许多野生动物。此举不仅美化了周边环境,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森林质量提升工程的成效

自华州区大明镇桥峪村启动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村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以连翘和花椒为主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荒山重现生机,居民收入和环保意识均显著提高。

渭南市积极推动森林种植、退化林整治与人工造林等项目,不断提升森林在水源涵养、土壤保护及碳氧循环中的效能。通过这些行动,渭南市森林面积质量提高约31.06万亩,有力地加强了秦岭生态防护功能。

黄河沿岸的生态治理

报道者于黄公路(合阳区间)向南抵达渭南市大荔县,放眼望去,北眺黄河蜿蜒辗转,航道交织,水禽翱翔。大荔县黄河湿地边缘,南北绵延12公里的陡峭土坡密集,治理挑战明显。该县采行人工绿化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方法,打造了一万亩连片的防护林,目的在于增强对黄河沿岸裸露坡面的治理效果。

大荔县正积极推广生态化与复合功能型森林乡村建设,对黄河西岸及五大支流流域的64个村庄实施全面绿化升级,重点加强道路绿化及公共广场园林化工作。在“几字弯”攻坚战略全面展开之际,渭南市启动沿黄河流域一体化治理项目,综合整治坡地、村庄、道路及湿地,旨在构建一个设施完善、景观丰富、自然和谐的黄河休闲绿色走廊。

渭南市的绿色未来

渭南市增强黄河沿岸幼中林抚育与退化林复旧的投入,实现11.7万亩退化林复旧与森林养护的进展。此外,合阳县沿黄坡地5900亩生态治理、大荔沙苑防风沙工作以及潼关县黄河防护林提升工程亦同步推进。项目范围涵盖秦岭山脉北至南的渭洛河畔至黄河九曲,为秦东地区增色添绿。

渭南市显著提升区域生态状况,同时向全国推广宝贵的保护模式和经验。市内持续实施修复与保护措施,逐步构建生态安全防线,致力于传承清澈河流与广阔蓝天给子孙后代。

结语

渭南市推进的绿色发展,不仅意味着自然生态的复苏,更昭示了环境保护承诺的坚决执行。面临即将到来的挑战,我们是否应当更主动地投身生态保护事业,携手守护这方瑰丽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