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深处,莫高窟宛如一颗闪耀的历史瑰宝,熠熠生辉。它所蕴含的千年灿烂文化,所面临的保护难题,以及现行的传承措施,都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莫高窟基本概况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方向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宕泉河西岸断崖之上,坐落着闻名遐迩的莫高窟。该窟群南北两区总长超过1600米,共有492个洞窟,洞窟内壁画与塑像相映成趣。壁画面积超过45000平方米,彩塑数量超过3000尊,并有5座唐宋时期的木结构窟檐。其中,最高的彩塑高达35.5米,最大的壁画面积约为47平方米。莫高窟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这里汇聚了石窟建筑、彩塑与壁画,共同构筑了一幅独特的佛教文化景观。
莫高窟面临的病害
莫高窟壁画遭受了酥碱、起甲、龟裂和空鼓等多种病害,这些病害见证了壁画千年风雨的侵蚀。各洞窟的破损程度各异,修复工作既繁重又需严谨对待。修复师们在面对千年历史瑰宝时,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对每个洞窟的状况进行精确判断,并据此采取针对性的修复策略。
壁画修复师的工作态度
修复师们对肩负的重任有着深刻的认识。正如壁画修复师付有旭所强调,壁画修复工作必须追求极致的精确和细致。他们对工作的态度极为严谨,不容许有任何疏漏。对待壁画,他们如同捧着易碎的珍宝,每一个动作都极为小心。他们所处理的不仅仅是壁画,更是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一旦修复过程中出现失误,损失将是无法挽回的。
数字化保护的进展
敦煌研究院在文物保护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并致力于推广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标准体系。至今,该研究院已对敦煌石窟中的290余个洞窟实施壁画数字化采集,并制作了160余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节目。此外,还完成了7处重要遗址的三维重建,以及45尊彩塑的三维重建。通过这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莫高窟达到了“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的目标。这一成就见证了现代科技与古老文化的深度结合。
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支持
敦煌研究院,作为全球管理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覆盖区域最广的文博机构,自上世纪以来,一直将石窟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置于重要位置,现已组建了一支专业团队。今年,甘肃省为了支持敦煌研究院的人才队伍建设,特别制定了15项具体措施。这些措施的目标在于吸引、保留和培养人才,确保他们在莫高窟等重大项目中发挥积极作用。
莫高精神的传承
敦煌居民世代相传,坚守“莫高精神”,默默守护着国家的宝贵文化遗产。他们对敦煌的深厚情感始终如一。他们的无私奉献保证了莫高窟文化传承的延续,他们的坚定信念构成了莫高窟从历史走向未来的重要基石。
莫高窟,历经千年风雨,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然而,在当代社会,对它的保护投入了巨大的资源。这一现象引发我们深思:作为普通公民,我们是否应更加主动地投身于莫高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此,我们诚挚邀请大家点赞、转发、留言,共同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