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传承源头
1952年,史敦宇在敦煌莫高窟诞生。她的双亲,史苇湘与欧阳琳,均为敦煌学的先驱。自幼年起,史敦宇便随父母探访洞窟,并在莫高窟内接受教育,逐渐成长。在常书鸿、段文杰等著名学者的指导下,她深受洞窟色彩与文化的熏陶,为她在壁画修复领域的杰出贡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莫高窟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然而史敦宇自小便深入当地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壁画修复的技能,这一技艺的掌握为家族使命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品集结出版
近期,中信出版集团推出了《敦煌初见时》一书。此书收录了史苇湘、欧阳琳、史敦宇一家两代人的112幅壁画复原图,具有极高的价值。书中详细记录了他们70余年来对敦煌壁画复原的持续研究,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这段鲜为人知的坚守历史。
开馆展览亮点
敦煌当代美术馆近期推出的“境象敦煌”展览中,莫高窟第217窟的《西方净土变》复原图成为焦点。史敦宇家族的辛勤付出体现在这幅巨幅作品上,其生动地呈现了莫高窟壁画的独特风格。此次展览为观众提供了欣赏敦煌壁画魅力的良机。
工作室中的坚持
史敦宇的工作室内,一幅《报恩经变》的莫高窟复制品正平展在桌上,作品尚处于制作中。她指出:“画中展现了佛陀宣讲佛法的场景,下方部分则细致地描绘了世间万象,人物形象刻画得十分精细。在复原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她精心地逐一勾勒。”她的专注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加上不懈的耐心,使得她能够逐步精确地还原壁画上的每一个细节。
壁画背后故事
史敦宇指出,敦煌壁画不仅包含了佛教变相画,而且生动描绘了民众生活的多个层面,诸如劳作、手工艺、医疗以及读书等。在其著作《敦煌初见时》中,她详细描述了复原图案,阐释了莫高窟壁画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意义,并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多元社会风貌。
让敦煌走向大众
史敦宇对莫高窟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的修复过程中小插曲印象深刻。在遭遇失误后,她变得更加小心。她期望通过个人努力,使敦煌壁画获得更广泛的认可,“我渴望看到敦煌元素跨越国界,融入当代生活”。目前,她持续致力于修复工作,在她看来,让更多人理解与欣赏敦煌艺术,才是修复工作的真正意义。
史敦宇家族经过两代人的不懈努力,其对于敦煌文化的继承,是否能为这一文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