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手法不断翻新。街头常见一人售卖商品,旁有多人协助,专门向老年人推销高价干货与保健品;而在小区内部,一些女子以免费保洁为名“扫楼”,实则向独居老人推销高价洗洁精。这些行为对老年人的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老人易骗的现状
2024年8月中旬,徐汇区发生了一起事件。居民杨老伯向警方报案,称自己被一名保洁员欺骗,花费近3000元购买了30瓶洗洁精。对于老年人而言,这笔钱可能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支出。许多老人因业务员的花言巧语或小恩小惠而放松了警惕。此类骗局中,被骗金额从几百元至数万元不等。还有一位老人在对方承诺终身免费全屋保洁的诱惑下,竟然花费6万元购买了20箱洗洁精。这反映出老年人在面对此类具有技巧的诈骗时,防御能力极为薄弱。
根据实际观察,多数家庭在面对陌生推销时均持谨慎态度。尽管如此,仍有个别家庭因业务员花言巧语及提供的免费保洁服务而开门。门一开,便可能步入骗子精心设计的陷阱。这些骗子正是利用老年人易于轻信他人的特性,实施欺诈活动。
诈骗团伙作案手段
杨老伯案件中,警方调查结果显示,此案涉及一个有组织的诈骗团伙。该团伙由程某领导,成员间以同乡关系紧密联系,主要成员为女性业务员。他们通过低价购入洗洁精,每瓶价格不足10元,而其去污效果极差。他们假借免费保洁服务上门,诱骗老人购买高价洗洁精。街头诈骗手法亦相似。例如,2024年6月中旬,李阿婆遭遇诈骗。她目睹一名中年男子叫卖海鲜干货和所谓的“降糖草”,周围有多人配合表演。有人假装购买,有人夸赞效果,更有甚者趁乱将“降糖草”偷给李阿婆,使其误以为占到了便宜,最终上当受骗。
这些团伙成员职责划分清晰。以街头摆摊为例,首先由一人负责选择摊位并通知同伙。摊位布置完成后,若有人询问价格,便有成员假扮顾客进行购买和付款。同时,其他成员会夸赞商品质量,还有的协助顾客讨价还价。顾客离开后,一名成员负责监视,以防退货,其余成员则负责将商品退回,收回款项。
老人未报案的原因
在这些事件中,存在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许多老年人在遭受诈骗后,并未选择报警。以杨老伯为例,在他被骗的两天前和两天后,该犯罪团伙在徐汇区频繁作案。众多老年受害者要么是因为反应迟钝,要么是认为自己倒霉,未向警方报案。他们普遍认为,一旦金钱被骗,报警可能已无济于事,或者担心报警会招致麻烦,甚至可能遭受诈骗者的报复。
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正确。若不进行报案,警方将无法追踪犯罪团伙的行动路径,从而他们可能继续对更多老人实施诈骗。此外,报案也是老年人维护自身权益的一种途径。即便无法追回钱财,也能确保诈骗者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警方的侦察与抓捕
针对这些状况,警方并未袖手旁观。自杨老伯报案以来,警方便着手开展线索追踪和案件并案工作。2024年7月30日,警方在上午便取得了新的进展。经过对诈骗团伙成员构成及活动模式的深入调查,警方在嘉定一菜场内成功抓获了企图再次作案的嫌疑人林某茂、林某建、范某、王某等四人。此举充分体现了警方的高效工作能力和对打击诈骗的坚定决心。
警方通过细致的调查询问和证据搜集,对案件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他们从看似零散的报案中发现了联系,洞察细微之处。这一成果不仅对其他诈骗分子产生了威慑作用,同时也向他们发出了警告:切勿误以为老年人易于受骗而任意行事。
被骗老人的心理特征
通过对这些受骗老人的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他们在心理上存在一些容易被诈骗分子所利用的共性。首先,老年人普遍重视健康,因此那些声称具有独特疗效的保健品往往能轻易地吸引他们的注意。例如,李阿婆在看到“降糖草”并听说其效果显著后,便产生了兴趣。其次,由于生活节俭,一些微小的恩惠,如免费保洁服务,就可能使他们降低警惕,进而陷入诈骗分子的圈套。
老年人性格较为纯朴,往往对他人抱有信任。他们往往难以置信有人会精心策划骗局以欺骗他们。当周围的人都称赞某物时,他们便容易受到群体意见的影响,从而跟随购买。
请问您周围是否有过老人遭遇过此类诈骗案件?我们期待大家能够密切关注老年人的状况,并欢迎您点赞及转发本文,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如何有效预防这类诈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