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揭露,网红主播麦琪啦在直播中夸大保健品功效,将其称为“神药”。此行为涉嫌诱导粉丝购买,以“富婆”形象为卖点,其影响范围广泛,欺骗消费者行为严重,亟需公开曝光。

麦琪啦的虚假宣传手段

麦琪啦在直播中频繁运用“结石、囊肿、CA”等词汇,向消费者传达其销售的压片糖果和保健食品具有治疗癌症的效果。然而,这些产品并未标明药品属性。这种误导消费者的行为极其恶劣。她表面上营造亲切氛围,将粉丝称为“家人”,实则将粉丝视为可割的韭菜。

该团队采用了多种规避监管的策略,例如通过使用小号进行商品推广,直播结束后立即撤下商品并删除直播回放。在直播过程中,他们还故意采用拆分词汇来替换医疗专业术语,以此避开平台的监控,对消费者造成了较大的误导。

保健品的特殊性质

惊!千万网红麦琪啦一周卖2.6亿,竟把保健品吹成神药?  第1张

我国对保健品实施严格的监管体系。这类产品与普通商品及药品有本质区别,其核心功能并非治疗疾病。《食品安全法》明确指出,保健食品广告不得含有虚假信息,且不得提及疾病预防与治疗。《广告法》亦规定,除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外,其他广告不得涉及疾病治疗功能。

麦琪啦行为的违法性

麦琪啦不具备医疗行业资质,却私自将保健品伪装成药品进行销售。这一行为明显违反了法律法规,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她搭建了一个庞大的销售网络,即便在小红书上仅有14.4万粉丝,仍具有显著的影响力。许多消费者在受到她的误导后,购买了无治疗作用的保健品。

保健品带货乱象并非个例

电视上的“神医宇宙”时代已过,如今直播间里“神药”横行,实则仍是老套的欺诈手段。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消费者对海外保健品更容易受骗,特别是在虚假宣传的诱导下。这些宣传者无视法律法规,肆意侵害消费者权益。

平台的管理责任缺失

麦琪等主播日交易额可达千万元级别,同时身为头部主播参与平台活动。然而,平台对其监管与约束力度明显不足。网络平台作为连接主播与消费者的桥梁,理应承担主体责任。平台需对主播资质进行严格审查,特别是对保健品这类特殊商品的带货行为要严加监管,同时还要持续追踪并打击新的违法违规手段。

消费者要提高警惕

消费者不应轻易信任网红主播塑造的形象。直播间中的光鲜亮丽可能掩盖了真相,消费者应秉持“疗效为证”的原则。面对违法乱纪的营销手段,需保持高度警觉。只有消费者、平台方、监管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保健品相关法律法规才能得到有效执行。

众多消费者是否曾遭遇过购买网红推荐保健品后受骗的情况?若您有过此类经历,欢迎您分享出来。同时,请您点赞并转发本文,以警示更多消费者增强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