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 30 多年!深圳罗湖惊现野生中华穿山甲,背后原因令人深思  第1张

近期,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罗湖管理局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团队取得显著进展,成功发现了一只野生中华穿山甲。这一发现,自30多年前以来未曾有之,对于罗湖区而言,实属难得一见的珍稀现象。不仅如此,这一发现还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罗湖首次重现穿山甲

深圳罗湖区的研究项目取得显著成就。此前,关于中华穿山甲的文献资料只能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此次,调查人员利用红外触发相机意外捕捉到了穿山甲的影像。影像显示,5月21日,一只体型强健的中华穿山甲在梧桐山周边徘徊,边走边嗅探。这一发现成为近30年来梧桐山首次获得的实体证据,具有重大意义。这一发现如同夜空中闪耀的明星,凸显了罗湖区生态环境在某些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

专家强调,5月份是中华穿山甲的繁殖旺季。一只穿山甲独自寻觅伴侣。在人口密集的梧桐山风景区,这只寻找配偶的穿山甲引起了注意。这一现象不仅揭示了自然界的顽强生命力,还令调查团队在核实情况后,情绪高涨。

中华穿山甲保护现状

中华穿山甲的保护状况持续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自2014年以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已将其评定为极危物种。2020年,我国政府将穿山甲的保护级别从国家二级提升至一级。回顾历史,穿山甲的遭遇颇为坎坷,其需求主要源自传统中医药的需求以及部分消费者对制品和食品的偏好,这使得中国成为穿山甲及其制品的主要消费国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穿山甲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栖息地大幅缩减,其原生分布区域已难以发现野生种群的踪迹。

我国对穿山甲等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备受关注,多地正强化相关保护措施。一系列政策和保护手段的推出,正助力构建一个稳固的保护体系,为这些动物提供坚实保障。

深圳原本穿山甲记录稀少

深圳地区关于中华穿山甲的记录极为稀少。自21世纪以来,随着深圳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穿山甲的踪迹几乎消失。直到2019年12月,在大鹏新区首次成功捕捉到其影像,这标志着深圳地区对中华穿山甲的专项研究正式启动。此后,坪山、盐田、龙岗等地陆续发现了该物种的存在。每一次发现都显得尤为珍贵,尤其是罗湖的这次发现,为深圳各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补充。

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深圳持续强化了对自然生态保护的重视。尽管此前穿山甲的数量并不丰裕,但近期的研究成果表明,该地区的生态建设或许正迎来新的活力。

近年深圳生物多样性调查

自2022年起,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对全市各区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与评估。这一举措产生了重要影响。在2023年的调查中,通过红外触发相机,在多个区域成功捕捉到了小灵猫、豹猫、花面狸、鼬獾等多种哺乳动物。这一发现充分表明深圳的生态环境适宜多种珍稀物种的生存。所收集的调查数据,为深圳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提供了坚实的证据。

红外触发相机在调查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无声无息地捕捉了山林中动物的各种行为。这些资料为研究者提供了精确的数据支持,有助于人类更深入地探究深藏于自然之内的生物奥秘。

罗湖调查新增相机

2024年,罗湖管理局在前两年调查的基础上,新增了9台红外触发相机。这些相机作为新型的视觉工具,旨在从更多角度揭示自然界的奥秘。相机被安置在梧桐山深处及其他多个区域。然而,检查相机的运行状态并提取数据并非易事。工作人员需驾车深入梧桐山,步行至相机安装点,通常一次往返需要整整一天的时间。

尽管面临重重挑战,众人依旧保持着极高的热情。其中蕴含着无尽的潜能。在每一次设备部署与数据搜集的过程中,仿佛是在未知领域展开探险。工作人员们满怀期待,期待相机能捕捉到令人兴奋的新发现,进而引发大家的欢呼雀跃。

此次发现是罗湖生态保护成果

罗湖近期再次发现野生中华穿山甲的身影,这一现象凸显了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显著成效。自30多年前以来,该物种的回归似乎是对罗湖生态保护工作者不懈努力的认可。这一事件标志着罗湖区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究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山林树木的繁茂,或是水源的清澈,这些因素共同为穿山甲创造了理想的栖息环境。

罗湖区生态环境的现状是否达到了理想状态,是否能够持续为穿山甲等珍稀物种提供生存和繁衍的条件?我们真诚地邀请您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观点。同时,我们也期待您为这条新闻点赞和转发,一同见证深圳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