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拖县正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在竹尔苦村,村民们向专班反映困难;而在拉果村,丧事新办模式正展现出新的风貌。这一切背后,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与工作探索?

移风易俗!凉山布拖县:摒弃陋习,让幸福生活不再遥远  第1张

移风易俗前的痛点

在凉山地区,婚丧嫁娶的奢华操办以及高额彩礼已演变成突出的社会问题。以布拖县为例,许多家庭在举办婚礼或丧事时,仍坚持传统习俗。这种沉重的经济压力使得民众倍感痛苦,严重阻碍了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步伐。高额彩礼的筹备和大操大办所带来的开销,不仅造成了大量物质浪费,而且并未真正使民众从中受益,反而更多是出于所谓的“面子”考量。

在这种传统习俗的影响下,众多家庭即便经济条件并不富裕,亦不得不勉力维持体面。尽管众人内心均明悉此举实属不当,却因担忧违背传统而招致他人非议,进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法治护航出现转机

2022年5月,凉山彝族自治州移风易俗条例正式生效,为该领域提供了法律依据。该条例对遏制高额彩礼、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产生了根本性影响。以布拖县为例,有了法律的支持,违规行为得以受到限制。在推进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政府不再仅限于引导,而是增加了强制力的保障。无论是举办婚丧嫁娶的家庭,还是提供相关服务的商家,均在法律框架内明确了行为规范。

布拖县的创新服务

布拖县正尝试实施“保姆式”服务模式。以龙潭镇红旗村为例,了解并协助村民处理婚丧事宜是服务工作的首要环节。红旗村要求婚事需提前两天进行登记,丧事则需当天报备。一旦村民有相关需求,镇村两级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在此体系内,村民小组长、村两委以及乡镇专班各自承担相应职责。例如,当有村民家中老人去世,村民小组长负责上报,村两委随后将信息报送至乡镇专班,并迅速安排人员和服务。以那位80多岁老人的离世为例,一支由10人组成的餐饮服务团队和3名干部迅速到位。

全流程闭环服务确保了民众利益的切实保障。这不仅体现在服务响应的迅速,更在于服务质量的重视。在服务过程中,各层级人员紧密协作,沟通渠道始终保持畅通,从而确保红白事能够依照新的习俗标准顺利进行。

事中服务暖民心

在事件进展期间,专班服务细致入微。例如,红旗村“两委”与乡镇专班在接到红白事报备后,会立即派遣1至2名专班成员与当事人沟通。经过与家属充分协商,他们会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家庭明白人”。随后,依托“家庭明白人”来组织餐饮和事中服务,并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红白事的各项事宜。这种做法在传统与现代习俗之间搭建了良好的桥梁,既体现了对家庭意愿的尊重,又推动了新习俗的普及。在此过程中,既兼顾了家属对传统习俗的情感需求,也考虑了新习俗在现代社会节约实施的实际需要。

在这一过程中,民众的体验变化显著。村民们表示,以往露天就餐、食物冷热不一、难以饱腹的状况已得到显著改善。目前,大部分村庄已设立“新风园”,提供的菜品种类丰富,确保了村民不再面临吃不好或吃不饱的问题。

红白事操办后的盘点与评价

红白事操办完毕后,专班人员与主办方需进行工作总结与评估。对已完成的红白事形式及费用,将进行详尽梳理。从民众角度出发,这一过程标志着对传统观念的深化变革。比如,村干部在与主办方交流细节时,特别是对于家庭条件较好的民众,能更深刻地认识到新习俗的优势。因此,在下次举办类似活动时,他们更愿意采纳新习俗。从政府工作角度分析,这也有助于积累经验,以便在今后提供类似服务时,能做得更为出色。

红旗村一位老人离世后,其大儿子对新风俗表示了赞同。与以往遵循旧传统、不惜借贷也要铺张办丧不同,如今他不仅观念有了改变,而且体会到了新风俗带来的经济优势。此外,村干部们主动沟通并提供指导,使得整个家庭在处理丧事过程中感受到了温馨与关怀。

移风易俗带来的新风貌

布拖县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将其确立为关键任务和温馨的民生工程。目前,文明新风在布拖县逐渐兴起。过去普遍存在的高额彩礼和铺张浪费现象正在逐渐减少。民众从这些新习俗中获得了实际利益。对于正处于乡村振兴关键阶段的布拖县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发展契机。随着生活成本的降低,居民们拥有了更多资金用于生产和创造,以及提升生活品质。以拉果村为例,村民已摒弃旧有丧事办理方式,新的红白事处理模式在当地已逐渐普及。

那么,对于这种移风易俗的工作,在更广泛的彝族地区推广,是否也能取得同样顺利的成效?我们期待着大家的点赞与分享,并热切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