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互联中国公益行动"的学习团队抵达了永仁县的查利么村,实地考察了"幸福里"社区。该社区通过多种方式,旨在为当地居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这一社区的创新尝试,究竟会对居民的生活带来哪些具体改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5月21日互联中国公益行动团走进永仁,幸福里社区凭何保障群体幸福?  第1张

社区诞生背景

5月21日互联中国公益行动团走进永仁,幸福里社区凭何保障群体幸福?  第2张

楚雄州永仁县莲池乡查利么村正遭遇就业机会稀缺及“一老一小”群体照护不足的挑战。为应对这些难题,“幸福里”社区应运而生。该社区旨在利用数字技术、提供就业保障以及加强基层服务,以提升当地务工人员及“一老一小”群体的生活质量。截至目前,已在就业与照护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就业服务成效

5月21日互联中国公益行动团走进永仁,幸福里社区凭何保障群体幸福?  第3张

“幸福里就业服务社区”自建立以来,取得了明显的就业成果。根据最新数据,该社区已成功吸纳了6927名产业工人,其中包括872名脱贫群众。此举不仅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就业岗位,同时也为企业缓解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总计为企提供了36.41万次劳动力支持。在该社区工作的多数务工人员的月收入可达到4500元,这一收入水平使得许多家庭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关爱“一老一小”

“幸福里”品牌提供就业服务之余,还设立了“朝阳社区”与“夕阳社区”。在“朝阳社区”,为留守儿童构建了“一生一档”的电子档案。而“夕阳社区”则专注于照顾空巢留守老人。莲池乡副乡长李云燕对此进行了详细介绍,并致力于为这两类群体提供更加可靠的生活保障。

邻里互助模式

在非收获季节,产业工人转变为“邻里互助员”。他们前往“夕阳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清洁、沐浴等帮助,每完成一次服务可获得25元报酬。社区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将他们划分为“红户”、“黄户”、“绿户”,并针对不同类别提供不同周期的服务以及不同的服务内容。以“红户”为例,他们每10天接受一次服务,所接受的服务更为全面且具有针对性。

上门服务实例

李秀良和李林全夫妇,现年78岁和76岁,属于“绿户”群体,他们的三个子女长年在外工作,仅在春节期间返回家中。村医及邻里互助员会定期上门,为这对夫妇提供血压测量、理发以及打扫卫生等服务。在服务过程中,邻里互助员还会与老人亲切交谈,关注他们的生活琐事。与李爷爷家类似的空巢留守老人在村里并不少见,定期的服务让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5月21日互联中国公益行动团走进永仁,幸福里社区凭何保障群体幸福?  第4张

数字智能管理

永仁县针对“幸福里”社区,实施了数字智能化的管理措施。在“就业服务社区”,居民可以轻松查阅岗位和企业用工的详细信息;“夕阳社区”通过“养老三件套”对老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控;“朝阳社区”则为留守儿童建立了电子档案。这一系列管理手段显著提高了社区服务的效率与精确度。

您觉得“幸福里”社区的这种模式是否适合在其他区域进行推广?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观点,同时请不要忘记为这篇文章点赞并转发!

5月21日互联中国公益行动团走进永仁,幸福里社区凭何保障群体幸福?  第5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