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浙江法治报》于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一篇题为《攥指成拳攻坚拒执 1130万元“纸上权益”化作“真金白银”》的文章。该文详尽地介绍了吴兴政法机关在解决拒执问题上的成功案例,同时强调了其对民众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以下是报道的具体内容。

执行现场直击

5月16日浙江法治报头版头条!1130万元纸上权益如何化作真金白银?  第1张

五月时节,贵州山区依旧被薄雾缭绕。湖州吴兴区人民法院的执行法官莫雪伟,率领干警们匆忙穿越小镇。抵达一户偏远民宅前,他们敲响门锁,门迅速开启,失踪数月的被执行人突然失去支撑,倒在地上。这一场景显示,债主贾某所欠的百万债务终于有了落实的希望。

2023年,余某从贾某处借得了大量资金。尽管法院已经作出裁决,余某依旧未履行归还借款的义务。在此过程中,贾某的财务状况急剧恶化,资金链出现断裂,甚至无法支付工人的工资。与此同时,余某却继续驾驶豪华车辆,过着奢侈的生活。

执行旧况难题

此类拒绝执行判决的情形曾让执行法官面临极大挑战。吴兴法院执行局局长娄亚龙强调,在过去,高达60%的拒执线索因证据标准存在分歧而未能得到妥善处理。执行流程繁琐,且不同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作,这导致了大量案件难以得到有效执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也因此难以得到充分保障。面对那些不履行法院判决的债务人,债权人常常感到束手无策,这使得执行工作遭遇了重重阻碍。

众多债权人虽已胜诉,却遭遇了无法追回欠款的难题,这一状况造成了显著的经济损失。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的持续发展甚至受到了威胁。这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亟需得到妥善处理。

5月16日浙江法治报头版头条!1130万元纸上权益如何化作真金白银?  第2张

协同机制诞生

2024年开年,吴兴区公安分局推动建立的“公检法协同处理拒执案件机制”在轻微犯罪综合处理中心成功实施。该中心承担着融合法检及企业办案区域的“联合指挥”职能,实现了法官、检察官、警官的联合办公模式。电子屏幕实时更新案件进展信息,桌面上的《拒执案件处理指南》统一了案件移交、立案、起诉等方面的规范标准。

该制度确保了在应对执行难题上,已建立起一套成熟完备的制度体系和平台支撑。在这一框架内,公安、检察院、法院等相关部门不再独立作战,而是可以在同一平台上进行高效的信息沟通和紧密的协作。

余某案成范例

5月16日浙江法治报头版头条!1130万元纸上权益如何化作真金白银?  第3张

余某案件作为新机制成效的评估样本。研讨过程中,法官指出余某虽登记车辆但未完成交付职责,同时,检察官要求补充更多实际占有的证明材料。依托新机制,公安部门在法院的协助下,收集到了余某使用车辆的相关证明。借助情指中心的协同作战机制,短短半小时内便锁定了余某在贵州的行踪,同时查明了其持续使用车辆的具体情况,这些信息为法院在判定其拒绝执行行为时,提供了必要的补充材料。

线索被确认后至任务最终落实,整个过程仅用了7天时间。在新的运作机制引领下,相关各个部门协同配合,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创新机制模式

创新促进了新型机制的快速合作。在实体层面,通过设立“案件办理专员”体系,公安、检察院和法院的业务骨干实现联合办公,有效应对各种挑战;而在网络层面,打造了省内首个“打击拒不执行判决一件事”的数字化处理平台,案件相关文件通过“浙政钉”系统实现即时共享。原本涉及跨部门流转、耗时超过一个月的程序,如今通过线上操作,仅需48小时便可高效完成。

该模式结合了线上与线下资源,促进了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高效互动,改善了工作流程,从而提升了整体执行效率。

改革成效显著

新机制实施后成效显著。自2024年开始,吴兴区拒绝执行案件的数量较之前增长了一倍,案件审查周期则缩短了近一半。截至1月份,2024年积压的案件已全部得到处理,22名涉案嫌疑人已被移交给检察机关,以提起公诉,1130万元的纸上权利成功转化为实际资金,有效保障了70余位民众的财产安全。贾某的工厂已恢复生产运作,此次由政法部门共同发起的“拒绝执行”行动,不仅帮助企业顺利渡过难关,而且进一步推动了“守信者畅通无阻、失信者受限”的法治环境构建。

5月16日浙江法治报头版头条!1130万元纸上权益如何化作真金白银?  第4张

各界人士广泛关注,这一涉及多个部门协同解决执行难点的机制,其是否具有在更广范围内推广的可能性?我们热切期待您的观点,愿与您共同深入讨论,同时,恳请您为本文点赞并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