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在广州举办了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野生动物保护活动。该活动向青少年们呈现了濒危动物的实际生存状况,并促使他们树立起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这场活动究竟产生了怎样的深远教育效应以及重大的社会价值?
活动组织情况
2025年5月10日,广州市天河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天河区林业局)携手清华附中湾区学校,协同举办并实施了野生动物保护实践项目。该活动在广东省野生动物监测救护中心展开,该中心同时也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指定的穿山甲保护研究机构。在天河区分局的资源协调下,学校成功组织了20多名小学生参与其中。该活动的策划与准备过程耗时数天,目的是向孩子们展示一场高品质的教育盛事。
参观救护区域
在专家的引领下,学生们顺利抵达了野生动物救护实验室及其康复区域。该区域配备了丰富的专业救护设施。他们观看了红外相机捕捉到的穿山甲在自然栖息地中的活动画面,这些珍贵的影像仿佛将他们带入现场,让他们深切体验到了穿山甲的日常作息。救护人员分享了救治受伤穿山甲的动人经历,孩子们在监护者的关爱与不懈努力下,深受感动,对穿山甲所面临的生存挑战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互动体验环节
在互动体验区,孩子们得以近距离目睹穿山甲的身影。他们戴上防护手套,小心翼翼地抚摸着穿山甲模型的鳞片,体验其独特的质感。科普人员向他们传授穿山甲的饮食习惯。“没想到穿山甲主要以白蚁为食,这确实令人感到意外!”孩子们在实践中学到了新的知识。这种互动式体验让他们的认知超越了课本,获得了更加直观的体验。
科普知识讲解
科普讲师在救护站针对“中国穿山甲保护行动”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科普讲解。讲解中,孩子们通过动画影片的观看,目睹了穿山甲所经历的非法贸易困境。此外,实物展示环节让参与者对穿山甲的生理构造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在讲座中,讲师还详细阐述了我国在穿山甲保护方面取得的最新成就。这一过程包括了从药典中删除到山林中重新出现的转变,孩子们有机会亲眼见证并理解了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在这一展示中,他们深刻意识到,穿山甲的保护不仅关乎单一物种的存续,更与整个生态环境的维护息息相关。
教育模式价值
天河区公安分局有关负责人指出,该举措是对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的积极回应,同时也标志着天河区在“家校社”共同推动生态教育方面的一次创新尝试。与传统的教材教学有所区别,青少年通过参与沉浸式研学活动,可以直接感受保护工作者坚守岗位的精神,从而更有效地唤起他们的兴趣和责任感。这种融合学校、家庭及社会资源的教育模式,开辟了加强青少年生态保护意识的全新渠道。
未来展望
在此活动中,孩子们在心中种下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理念,未来有望见证更多孩子自愿投身于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我们期望天河区持续强化“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态教育体系,举办更多此类活动。同时,我们也期待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成为守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力量,共同构筑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
您认为这一“家校社”合作教育体系在哪些具体方面有待优化?期待您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此外,也请您别忘了为本文点赞以及将其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