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动力电池退役潮来袭!规模将达 20.2GWh,你准备好了吗?  第1张

近期,退役电池回收领域吸引了众多目光。在这一回收流程中,多种回收方法并存。不过,与此同时,诸多亟待克服的难题亦不容忽视。

电池回收路径概览

退役电池的回收主要依靠两种途径进行。首先,一些电池制造商,例如宁德时代旗下的邦普循环,已经自主启动了电池回收项目,成为这一领域的主要实施者。宁德时代正积极拓展业务版图,预计从2023年起,将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开展电池回收业务。另外,以锂电池材料企业为主导的第三方循环企业,通过与汽车制造商及电池生产商的合作,构建起了完整的产业链闭环。截至2023年10月底,我国已有众多企业设立了专门的电池回收服务站点。

宁德时代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明确了各自的战略部署,而在此期间,第三方循环企业亦构建起了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存在的问题

电池回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众多挑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回收流程的不规范、商业模式的不清晰以及企业权益和责任界限的模糊等方面。具体来看,电池制造商在实施自主回收策略时,往往面临回收渠道受限或建立回收网络的成本过高的难题。此外,电池回收企业必须向电池所有者购买废旧电池,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电池在回收过程中的价值并未降低,反而有所提升,这一现象显得格外不合理。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落实困难

生产动力电池的企业应当承担电池回收的主要责任,这是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一个具体实施例证。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电池制造商并非该制度下最大的受益者,也非规则的制定者,这削弱了他们承担责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些业界人士提出建议,现有的付费模式需要调整,他们主张,有报废需求的相关主体应向回收企业支付废料处理的相关费用,而非由回收企业主动收购废料。

下游企业的影响

在电池回收产业链中,汽车制造商作为下游环节,其作用不容忽视。这些企业具备较强的议价能力,其行为对电池生产环节产生显著影响。他们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及其话语权,间接影响着整个电池回收流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电池生产企业履行生产者责任。

监管成本增加

目前,电池回收领域受到众多企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这一现象使得政府和社会在监管方面承受了更大的成本压力。总体来看,该行业正逐渐展现出复杂性,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更为完善的监管体系,以确保其健康有序的持续发展。

电池护照的挑战

中国在推行电池护照制度的过程中遭遇了数据共享与安全保障的双重难题。在技术层面,数据共享可能遭遇阻碍;此外,鉴于电池数据常涉商业机密,企业普遍对数据共享持谨慎态度。尽管目前投资和补贴构成行业主要收入,但循环利用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公正、透明的政策法规支持。

众多读者关注电池回收产业链中各方利益协调的问题,对此有何见解?欢迎点赞并转发本文,共同参与评论区中的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