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家县近期在就业与产业领域实现了新的进展。该县通过激活闲置资产、推行新颖的用工策略,成功开辟了一条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收入双丰收”的新途径,这一举措受到了广泛关注。
移民女工新生活
巧家县北门安置区的毛绒玩具车间内,陈大姐的缝纫机旁贴有弹性排班表。该车间中,约半数女工在送孩子上学后,放下家务活,直接投入到缝纫工作中。她们以这样的方式适应新岗位,兼顾家庭与工作,实现了收入增长,开启了新生活,深刻体验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便捷。
试点工作启新程
自去年开始,巧家县开展了“家门口务工车间”试点项目,同时执行了“招募小商户”的特别行动。工作人员努力激活未被利用的资源,拓展产业链,并创新了劳动用工方式。他们细致研究了安置区的具体情况,精确匹配了企业与民众的需求,稳步推进了各项任务,从而为开辟新的就业途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闲置资源焕生机
玉屏街道北门安置区内的前草莓初级加工厂,由于季节性因素,每年空置时间超过150天。采用“政府提供平台,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的模式,该厂区被改造成毛绒玩具代工车间。宜宾市蓬利商贸有限公司入驻后,短短3个月内便成功投入使用了130台缝纫机。生产了3.2万件卡通玩偶及节日礼品等商品,此举措促进了150人就业,其中移民群体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同时显著提高了闲置资产的利用效率。
企业发展助就业
何世宜指出,政府将闲置的农贸批发市场改造成可直接入驻的厂房,此举为企业节省了数百万的硬件成本。此外,地方政府对移民后的扶持工作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确保了用工的稳定性。得益于政策优惠和“以商招商”策略的推动,公司第二期扩建项目在天生梁子安置区的闲置农贸批发市场顺利实施,进一步促进了移民群体的就业。
双厂协同促发展
新改造的1100平方米缝纫车间现已投入运行。该车间配备了105套智能充棉机和自动化打棉机等先进设备,构建了“北门—天生”双厂区协同的产业链。预计到2025年5月,该产业链全面投产,届时两个厂区将提供超过330个就业岗位,月均产量将达到12万件。这将实现“社区即工厂、车间连市场”的产业闭环。这标志着当地产业发展迈向新阶段,就业前景更加广阔。
灵活就业惠群众
企业针对留守妇女、陪读家长等特定群体,特别关注其需求,并推出了“弹性务工+居家代工”的灵活就业模式。该体系采用按件支付报酬和自主安排工作时间的机制,设立了“早晚弹性班”,为行动受限者提供上门取送材料服务,同时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实施分层次薪酬激励政策,技艺娴熟的工人月收入介于3000至5000元之间,较之传统零工岗位增长幅度达52%,确保更多民众能够在家附近稳固地掌握“幸福生计”。
巧家县采取的措施切实有效地帮助民众解决了就业及生活难题。对于这种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模式,您认为它在其他地方是否能够成功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