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振动骚扰
近期,广州黄埔区夏港街道保税社区一小区9层业主支先生向媒体反映,其楼下7、8层居民间存在争执,7楼居民疑似安装了震楼器以报复8楼。这种周期性的振动噪音已持续了数年,严重干扰了他及家人的日常生活。支先生表示,大约三年前,楼下邻里产生矛盾,7楼居民搬离后,他家中夜间便频繁出现低频振动声。
楼下邻里间的矛盾意外波及了他。这突如其来的声响让他和家人苦不堪言,原本平静的生活被无端的震动打破,导致他们难以享受到安宁的休息时刻。
多方查找源头
支先生经过细致调查,确定了问题出在7楼已搬离的居民身上。他推测该居民可能安装了远程操控的“震楼器”。随后,他多次向物业管理、社区居委会及派出所寻求帮助。各方响应迅速,努力与7楼住户进行沟通协商,但对方拒绝露面合作。
缺乏确凿的证明,各方均表示“缺乏权限擅自进入7楼居民住所”,因此问题持续未得到妥善处理。支先生为了解决噪音问题四处奔走,却始终受限于证据不足的困境,显得既无奈又感到无助。
持续影响生活
由于噪音干扰,8楼仅剩业主独居,其家人已全部迁出。支先生一家同样深受其害,自去年11月民警至7楼住户公司走访后,噪声曾短暂停歇数月,然而自今年3月底起,噪音问题再次出现。目前,支先生及其妻子正在寻找新住所,考虑搬迁。
长时间的噪声侵扰导致业主生活品质显著下滑,原本温馨的居所变成了难以忍受的场所。住宅本应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空间,然而,噪声问题使得居民们不得不考虑离开自己的家园。
网络产品线索
网络搜索“震楼器”时,商家宣传其具备远程控制功能。此信息似乎佐证了支先生的疑虑,暗示7楼居民可能确实在利用远程控制的震楼器实施报复行为。
网络中此类产品的存在,加剧了邻里矛盾中的恶意行为,使得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且难以处理。
现场声音检测
记者及物业及居委会人员一同到访,现场检测显示8楼居民家中的不明噪音水平仅略高于40分贝,支先生家中听到的噪音绝大多数时间亦不超过此数值。尽管这一分贝值看似不高,却给居民带来了显著的困扰。
夜深人静之际,虽声量不高,但那有规律的振动声却异常突出,持续不断地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导致难以承受。
律师专业解读
广东秉甲律师事务所的李赫男律师指出,根据法律,声音若超出排放标准或未依法采取防控措施导致他人生活受干扰,即便音量未超过40分贝,也属于噪声。同时,即便在标准以下,只要造成生活干扰,同样被视为违法行为。
孙宇昊,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指出根据《民法典》中关于相邻权的条款,若有人故意使用“震楼器”制造噪音侵犯他人权益,受害的邻居有权提起诉讼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他也提醒业主们需留意收集并保全相关证据。在处理此类邻里噪声纠纷时,法律确实为受害者提供了一定的救济渠道,然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证据的搜集仍然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大家觉得遇到这种邻里噪声问题,还有哪些更好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