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马龙区的一家黄磷企业,在6起重大安全隐患中,有5项与该企业相关,这一情况显然发出了极其危险的警报。这不仅对企业自身的生存构成了严峻考验,同时也对众多员工的生命安全、周边环境的稳定等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旧设备下的刺鼻厂区
该企业已生产近20载,其设备设施显得较为陈旧。红星新闻在陪同督导组进行检查时,发现厂区内弥漫着令人不适的刺鼻气味。陈旧设备通常伴随着效率的降低和安全隐患的上升。与当前众多新兴化工企业相比,后者普遍采用先进设备,这些设备不仅环保,而且高效且安全。老旧设备长时间运行,容易发生难以预料的故障。在这种企业环境中,员工的健康安全也面临着潜在的风险。此外,设备的老化还会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张,使得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时更显无力,甚至可能因为一次事故而瞬间陷入困境。
老旧设备运行时,物质泄漏的风险显著增加。这些泄漏物质不仅气味刺鼻,而且部分物质可能具有剧毒特性。例如,黄磷企业所涉及的物质一旦发生泄漏,其影响范围将极为广泛,且处理难度极大。
一氧化碳报警之谜
企业黄磷电炉四楼的一氧化碳气体检测仪突然发出紧急警报。工作人员声称是仪表出现了故障。但专家检测发现,总水封处的二氧化碳浓度高达417ppm,超出国家标准的300多倍。这一发现与企业的解释存在明显差异,表明其说法并不可靠。在正常情况下,检测仪器是确保安全的关键屏障。众多化工企业均依赖精确的仪器进行预防性检测。这如同汽车胎压监测系统,若其频繁误报或数据不准确,车辆在行驶中可能会遭遇爆胎等安全隐患。
若因故障原因忽略检测仪的警报,一旦一氧化碳浓度超标导致爆炸或员工中毒事故,其后果将极为严重。这一现象暴露出企业在面对安全隐患时存在侥幸心理,并未将安全因素置于生产的最优先考虑。
缺失重要报警仪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含有P2O5的有毒烟气,但并未安装相应的报警设备。这一做法无疑是在生产环节中埋下了定时炸弹。在化工生产领域,对每一种有毒有害物质都必须进行严格监控。例如,一些炼油企业对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建立了严密的监测体系。若该黄磷企业发生P2O5泄漏或浓度异常,缺乏报警仪将导致无法及时察觉。这不仅对员工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对周边环境的破坏也将极为严重。同时,缺少报警仪,企业无法及时调整生产方式以降低事故风险,也无法及时疏散员工。
不规范的报警处置记录
专家对一氧化碳报警处理记录进行了审查,发现3月1日的报警记录显示,原因在于炉内压力异常升高,采取的应对措施是人员撤离。然而,记录中并未对压力升高的具体原因以及故障是否已完全排除进行说明。这种处理方式显得极不负责。每一次报警都可能是重大事故的先兆。遵循正常安全管理规范的企业,在报警时应当详细记录原因,查明问题根源,并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与其他大型化工企业相比,该企业缺乏一套完善的事故应急管理体系。这种做法为后续生产埋下了巨大的不确定性风险。若未来再次因同样原因触发报警,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事故。
人员的专业能力低下
该企业黄磷炉等关键设备缺乏参数监测与远程传输功能,且不具备自动化控制特性。此外,控制室人员对工艺操作不熟悉,必须依赖负责人下达指令。这种对操作流程的不熟悉构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在高度自动化的化工生产环境中,各环节相互依存。然而,该企业犹如一辆缺乏熟练司机的汽车,极具风险。同时,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等均未达到专业学历标准。这如同一个学校的校长和教师都不具备教学专业知识,显得极其荒谬。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得企业难以有效应对生产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虚假的应急演练记录
2024年3月7日,企业应急演练的记录揭示,值班人员模拟使用消防水喷淋进行灭火。然而,该企业并未配备喷淋设施,且尚未组建工艺处置队伍。这一行为显然属于明显的造假。应急演练旨在模拟紧急情况,是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够有序应对的关键环节。若对应急演练采取此类造假态度,一旦事故真正发生,员工可能会陷入无法应对的困境。
应急管理部门现场责令该企业立即停产进行整改。针对此类安全隐患突出的企业,我们是否还有更有效的促使其整改的措施呢?欢迎各位点赞并转发本文,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