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依托开启新篇

麒麟区茨营镇近年来依托300MW农光互补发电项目,积极尝试“光伏+种养”相结合的新发展路径。自项目实施以来,它如同一股清流,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持续不断的绿色动力,使当地土地重焕生机。茨营镇的这一创新做法引起了广泛关注,并为周边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

光伏板下竟藏致富密码?麒麟区茨营镇探索农光互补新模式  第1张

土地流转奠定基础

项目启动以来,茨营社区迅速响应,成功完成了2600余亩土地的流转。这些流转所得的土地不仅被用于建设光伏发电设施,而且为社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凭借土地的保障,社区得以合理规划和有效利用资源。目前,光伏发电设施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光芒,为绿色能源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为其他产业的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桑园经济初显成效

光伏板下竟藏致富密码?麒麟区茨营镇探索农光互补新模式  第2张

茨营社区在土地流转及设施建设完成后,积极开发光伏板下方区域,推广特色种植与养殖。现已完成蚕桑种植面积超过400亩,种植桑树苗超过30万株。此举吸引了260多户农户加入种植行列,构建了“光伏发电与桑园经济相结合”的复合农业模式。农户们在桑园辛勤劳作,脸上显现出收获的喜悦,对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山地土鸡养殖扩容

茨营社区不仅发展了桑园经济,还引入了专业的养殖公司,将60亩土地用于山地土鸡的养殖。目前,土鸡的存栏数已超过一万只。据预测,到2025年,采用订单销售的方式,年销售额有望达到十万只。这些土鸡在自然环境中成长,肉质优良,市场潜力巨大,这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收入来源,也为地区经济的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多元养殖潜力深挖

光伏板下竟藏致富密码?麒麟区茨营镇探索农光互补新模式  第3张

茨营社区旨在充分挖掘板下经济的潜力,故计划扩大其多元化养殖产业规模。为此,社区计划新增200亩板下区域,用于养殖鹅、鸭、鹌鹑等特色禽类。在科学规划光照和养殖密度的基础上,社区将推进立体循环农业的发展。此举不仅能够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还能有效降低养殖成本。社区致力于实现“一地多用、光牧互补”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联农带农实现共赢

茨营社区借助村级合作社改革试点,强化了“合作社、企业、农户”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合作社致力于改善道路、灌溉等公共设施;企业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并承诺最低收购价;农户通过自主养殖,确保了无风险参与。该模式预计将推动板下养殖产业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助力周边40多户家庭平均每年增加收入300万元以上,从而实现企业效益提升、集体资金增加和农民收入增长的三方共同受益。

麒麟区茨营镇通过“借光发电”至“借光致富”的实践,在生态绿意盎然的乡村中描绘了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新篇章。这一发展模式能否在更广范围内复制与推广,引发热议。诚邀各位参与评论交流,并对本文给予点赞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