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钟南山院士在老年大学开学典礼的首次讲话中强调,单纯饮用汤水而不摄取原料的做法并不可行。汤的营养成分主要依赖原料提供。此外,关于喝汤的多个认知偏差已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

喝汤误区危害大

汤普遍被认为含有丰富营养,许多人错误地认为仅通过饮用汤水即可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无需摄入肉类。然而,汤的营养价值实际上并不高。以老火靓汤、海鲜汤、鸡汤为例,这些汤品含有较高嘌呤,长期饮用可能诱发痛风。研究指出,肉类在炖煮超过3小时后,汤渣中仍保留超过90%的蛋白质,单纯喝汤无法有效补充蛋白质。此外,过量摄入嘌呤会提升患痛风的风险。

熬制鱼汤或骨头汤过程中,部分蛋白质会溶解,脂肪和嘌呤亦会释放。若仅饮用汤水而不食用肉,蛋白质流失将显著增加。同时,过量摄入嘌呤、脂肪和盐分,可能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煲汤时间并非越长越好

普遍观点认为熬煮时间越长,汤的营养价值就越高。然而,这种观点存在误区。实际上,熬煮时间过长会导致食材中的营养素减少,同时增加汤中的嘌呤和脂肪含量,这些变化对健康并无益处。

烹饪汤类食品时,食材需煮至充分软烂。就肉类汤品而言,建议烹饪时长约为一个小时,但不应超过两小时。此方法有助于保留食材营养,同时减少汤中潜在的有害成分。

汤浓不代表营养高

有些人觉得汤越浓稠,其营养价值也就越高。他们看到乳白色的汤水,便错误地认为它富含营养。实际上,汤之所以呈现乳白色,是因为在熬煮过程中脂肪被乳化,脂肪的小颗粒在光线下呈现出乳白色。但这一现象与汤的实际营养价值并没有直接联系。

长期大量摄入高脂肪汤类可能对身体健康构成压力,并可能对消化系统以及心脑血管系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评估汤的营养价值时,不能仅仅依赖其浓稠度这一单一指标。

汤鲜过头有隐患

人们普遍偏好口感上乘的汤品。然而,这类汤通常含有较多的肌酐、肌酸和嘌呤等氮基化合物。过量摄入这些物质可能加重身体负担,并且长期食用可能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在追求汤品美味的过程中,需留意控制食量,避免因过度追求口感而忽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必须确保汤品分量的适宜,以防健康受损。

“大骨汤”补钙不靠谱

普遍观点认为“大骨汤”有助于补充钙质,然而其效果并不明显。尽管骨头含有较高的钙,但其溶解度不高,吸收较为困难。检测数据表明,一公斤排骨熬制的骨头汤中钙含量仅为15毫克,这仅占骨头中钙含量的极小部分,不到万分之一。

骨髓和骨油中脂肪含量较高,过量食用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因此,补充钙质不应仅仅依赖于喝“大骨汤”。

饭前饭后喝汤有讲究

有观点认为,饭前饮用汤水或许能降低食量,从而有助于体重的减轻。然而,胃部传递饱腹感信号至大脑的过程大约需时20分钟。所以,在喝汤之后,人们需要等待至少20分钟方可进食,这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显得有些挑战。另外,饭后喝汤往往容易引发过量饮食。

所以饭前还是饭后喝汤,可根据个人喜好来选择。

在享用汤品时,请注意以下几点:适量加入肉类,因为它们含有大量营养;同时,应减少盐和油脂的摄入,这有助于保持血压的稳定和心脏血管的健康;另外,应避免饮用温度超过65℃的汤品,因为这样的温度可能提高食管癌的患病风险。在日常生活中,您是否有不当饮汤的习惯?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请点赞并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