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来袭
4月11日至15日,吉林省受高空冷涡和地面气旋的双重作用,将经历一场显著的雨雪天气过程。此天气过程持续时间较长,覆盖范围较广,全省多地预计将出现不同强度的降水。同时,还将伴随强风和气温下降,对居民日常生活和生产经营造成一定影响。
气象部门已对本次天气变动进行了早期的严格监控。根据既定计划,11日午后会迎来降水,预计这种天气状况将延续至15日。各地因区域差异,天气状况各有不同,故需提前做好相应的防范工作。
降水分布
降雨分布不均,白城地区遭受大雨,天气转为雨夹雪,降水量介于40至60毫米,局部地区可能超过70毫米。与此同时,松原、长春西部、四平、辽源等地亦经历中雨转雨夹雪,特别是东部山区,雨势可能加剧为大雪或暴雪。预计东部山区降水量将达到25至40毫米,积雪厚度预计在10至20厘米。多数地区正经历小雨至中雨天气,未来天气将转为雨夹雪,预计累积降水量介于15至25毫米之间。
自11日下午开始,白城遭遇了首次小雨至中雨的天气状况。翌日,该市降水量显著增加,雨势升级至中雨至大雨。至12日晚,东南部的通化、白山等地出现了雨夹雪,同时天气也转变为中雨到大雨。白城东部以及长白山保护区部分区域有可能遭遇暴雪或大暴雪。预计13日,雨夹雪或小雨天气将持续。14日至15日,全省多数地区将迎来小雨或雨夹雪天气。预计至15日晚间,这一降水活动将逐渐结束。
气温骤降
伴随降水,气温显著降低。全省大部分地区预计降温幅度在10℃至14℃之间,东部某些地区降温更为显著,部分区域可能超过16℃。预计最低气温将出现在13日或14日的清晨,东南部地区气温可能降至-6℃至-2℃,而其他多数地区气温预计介于-1℃至2℃之间。
气温骤降,对居民生活产生多效应。人们需适时增衣,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及病患,务必加强防寒,以防感冒和其他疾病。
风力变化
降水期间,大风现象同样需引起关注。10日晚至11日,中西部大部分地区将受到4至5级偏南风的侵袭,风速最高可能达到7级以上,西部部分地区还将面临沙尘天气的影响。12日至13日,中北部地区将面临5至6级东北风的吹拂,风速最高亦可能超过7级。
风力强大,可能导致户外临时建筑和广告牌损毁,对行人和车辆构成潜在安全风险。市民出行应尽量避免靠近可能掉落物品的区域。此外,相关部门应加强户外设施的安全加固和定期巡查,以保障公众安全。
灾害风险
12日至15日,东南部山区遭遇了严重的路面积雪和积冰灾害。期间,南部地区亦遭受了寒潮的影响。积雪与积冰降低了道路的摩擦系数,导致车辆刹车距离增加,从而显著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各地需预先制定灾害应对计划。交通机构需配备除雪工具,确保道路积雪能快速清除;相关部门需加强山区道路巡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山体滑坡等潜在危险;居民出行时须关注交通安全,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并避免超速驾驶。
应对建议
此次天气变化需实施综合应对策略。在交通领域,因能见度降低及路面积雪结冰,各地需强化交通安全监管。东南部地区需做好应急响应,迅速清理积雪。机场、铁路及高速公路将根据具体状况实施应急措施。在农业方面,尽管降水有助于补充土壤水分,但中东部部分地区农田土壤过湿可能对旱作产生不利影响。各地需提前做好耕作准备,应充分利用晴好天气,加速旱地耕作,确保水稻播种按时完成。同时,需提升育秧棚的防雪、抗风和保暖性能。另外,需加强室外通讯、电力线路设施的巡查与维护,预防雨雪和大风可能引发的结冰或损坏。城乡居民需适时增衣保暖,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中西部地区居民在出行期间,需留意极端天气状况和空气质量状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