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事故突发,工人维权艰难

2024年9月,汉阴县一建筑工地遭遇不幸。工友邓某在作业中不幸高空坠落,导致左侧肩胛骨骨折。邓某与公司未签订劳动合同,雇主也未为其投保工伤保险,赔偿问题陷入僵局。邓某焦急不已,面对维权途径感到困惑,生活也因此蒙上阴影。此次工伤不仅给邓某带来身体上的痛苦,维权之路同样充满挑战。

申请认定介入,调解程序开启

未参保农民工工伤陷困境! 人社局如何调解成功?  第1张

今年三月,邓某向汉阴县人社局提交了工伤认定申请书。在调查过程中,社保股工作人员发现双方均表达了调解的愿望。鉴于此,调解程序于2025年4月8日被迅速启动。工作人员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技能,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细致的沟通。他们深知,每个步骤都直接关系到邓某的切身利益,因此,他们严谨对待,不敢有丝毫懈怠。

解读法规规定,强调责任义务

工伤认定纠纷发生后,工作人员展开了主动的沟通。在对话中,他们多次向企业高层解释《工伤保险条例》的细节,并明确指出“未参保状态不影响工伤责任的判定”。他们重申企业有责任依据法律对邓某进行赔偿,否则可能面临法律责任。经过对法规的深入理解,企业立场有所调整,开始严肃对待其应承担的义务。

解释赔偿标准,引导合理诉求

工作人员对邓某的请求给予了同等关注。他们向邓某详细解释了赔偿的相关规定,并根据实际情况为其提供了权利主张的指导。在工作人员的讲解过程中,邓某逐渐意识到维护权益应遵守法律框架,既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也要考虑实际情况。随着对合理赔偿方案的理解加深和接受,邓某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

多次协商调解,达成赔偿协议

工作人员不懈努力,不断促成了双方的交流。在每一次交流中,他们认真倾听各方的意见,力求找到共同点。最终,双方顺利达成了调解协议。企业向邓某支付了5.5万元,包括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并解除了劳动合同。邓某也承诺不再追究其他责任,这起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

服务模式创新,推动事业发展

汉阴县人社局近年来致力于为民众办实事,对工伤认定流程进行了改进,同时推动了调解工作在早期介入。截至目前,该局已帮助企业成功化解7起工伤纠纷。这种将行政调解提前实施的服务模式,对解决纠纷初期问题、确保劳动者权益得到及时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汉阴县人社局计划未来持续优化工作方式,着力促进人社行业的优质发展。对于将行政调解职责前置至服务初始阶段的新模式,社会各界有何看法?此模式是否有助于更高效地保障劳动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