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主办情况
4月5日,在北京崇德堂博物馆举行了一场独特的活动。该活动名为“春风送暖 清明竹编织和谐”,是朝阳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北京崇德堂匾额博物馆承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验活动。活动融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竹编技艺与传统的节气文化,旨在为孩子们提供别样的体验。
此次活动展现了文化机构对传统遗产保护的重视,同时通过非遗项目推广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德堂匾额博物馆所提供的场地,为活动创造了适宜条件,确保了活动的顺利进行。
活动创意内容
该活动的一大特色在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竹编工艺与传统的清明节气巧妙融合。清明节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而竹编技艺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结合使得参与者不仅能够体验到节气的独特氛围,还能欣赏到竹编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体验活动中,教师运用“风铃寄愿”这一传统习俗开启话题。他向学生们传授了古人借助风铃向自然祈求安宁的智慧,此举丰富了活动的文化内涵。这一过程激发了孩子们对即将进行的竹编风铃制作的浓厚兴趣,他们迫切想要了解古人在竹编技艺中如何展现他们独特的祈愿方法。
竹编教学过程
教师开始亲自指导竹篾风铃的制作方法。学生们聚集在教师周围,目光紧随教师的手势,细致地学习挑、压、穿、绕等技艺。教师动作娴熟,态度耐心,遇到难点便多次演示。
在编织过程中,教师频繁给予学生激励。教师指出:“竹编技艺注重协作,这恰似我们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通过相互扶持与协作,方能营造出和谐之美。”此言巧妙地将竹编技艺与社会哲理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技艺的同时,亦能反思社会关系。
孩子参与表现
孩子们对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精心挑选材料,细致地编织铃铛。尽管起初部分孩子手法生疏,动作略显生硬,但他们并未气馁,而是遵循老师的指导,逐步掌握了编织技巧。
部分儿童面临挑战时,会主动向教师及同侪求助。他们相互沟通,交换心得。一名小女生在编错内容后显得焦虑,身边的小伙伴给予她安慰,并协助她纠正错误,这一幕充分展现了儿童间的相互支持与协作。
活动成果展示
经过不懈的尝试,一个个精致的风铃开始显现轮廓。这些风铃样式多样,尽管并非完美无瑕,却凝聚了孩子们的辛勤付出。当轻风拂过,清脆的铃声与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宛如春日里和谐的音乐旋律。
小朋友兴奋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激动地表达:“今日,我不仅掌握了制作风铃的技巧,还对和谐的价值有了更深的体会!”在亲手制作风铃的过程中,孩子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理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活动深远意义
此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具有重大意义。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到了传统竹编工艺的独特吸引力。这一活动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动手技能,也增强了他们的文化修养。
尤其关键的是,孩子们需被培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执行者。此类活动促进了他们团结协作的意识,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和谐的价值,并激发他们为营造和谐社会贡献个人力量的意愿。您认为此类活动有必要频繁举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