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安部网络安全局公布的一起涉及大学生的网络犯罪案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些本应传播网络文明的青年学生,却因法律意识淡薄,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作犯罪手段,这一情况令人颇感惋惜。

案件曝光

7日,公安部网络安全局公布,其部门近期成功侦破一宗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的案件。犯罪嫌疑人胡某,一名大学生,未经允许擅自侵入学校某系统,非法获取了超过两万条学生个人信息。胡某对所获信息进行了不当处理,致使两千余名学生遭受骚扰短信侵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大学生竟用AI犯罪?法律意识淡薄终酿大祸  第1张

犯罪手段

胡某出于寻求刺激与炫耀技能的目的,利用某小程序存在的已知技术漏洞,通过AI编写程序,非法获取了数千名学生的手机号码。他不仅在此小程序上注册了大量账号,还将短信验证码篡改,发送不雅内容,对学生进行骚扰,严重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此行为不仅违反了道德准则,也触犯了法律法规的基本规定。

法律追溯

依据《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第二款,若违反国家相关法规,擅自侵入未经授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窃取数据,若违法程度较重,将遭受三年以内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处罚,且可能同时或单独被罚款;若违法情节特别严重,则可能被判处三年至七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必须缴纳罚金。《网络安全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对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及散布骚扰信息的行为设定了具体法律条款,并明确了相应的惩罚办法。

后果呈现

胡某已对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目前,该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中。胡某的行为不仅可能导致其遭受刑事处罚,还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遭受骚扰的学生可能正承受着心理压力,这干扰了他们的学业和生活秩序。此外,个人信息的泄露还可能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

校园反思

高等教育机构作为人才成长的摇篮,本应帮助学生树立完善的道德和法律意识。然而,近期发生的事件暴露出该校在网络安全教育领域存在缺陷,这或许源于法律知识的普及不够全面,以及对新技术的应用指导不足。因此,学校迫切需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课程,组织法律知识讲座,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警方提醒

公安部强调,人工智能对人类带来的是福祉,而非与犯罪为伍。技术高手不应秘密盗取信息,网络行为有迹可循,违法者终将面临法律惩处。大学生应强化法律意识,正确把握互联网与新技术,保障网络环境的安宁。此类案例向所有大学生发出警醒,切勿因好奇而越界法律。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利用人工智能实施违法行为的看法如何?欢迎发表意见,同时不妨为这篇文章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