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保证金被骗,李女士如何从绝望中重获新生?  第1张

祸起报案

近期,浦东新区发生的一起公司保证金相关案件备受瞩目。W公司的一名股东李女士被另一股东告发,涉嫌与A公司合谋,签订伪造的合作协议及续租合同,从而骗取保证金。此指控使得李女士面临困境,她原本因保证金未能收回而遭受损失,现又遭受了无端的指控。

公司成立

2020年6月,李女士与两位伙伴携手,在浦东新区注册成立了W公司,专注于美容服务领域。这段创业历程标志着他们共同追求梦想的起点,满怀希望地投身于美容行业。但当时,无人预料到后续会涌现出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状况。

合同续签

2022年伊始,李女士与两位股东在微信股东群内达成共识,决定与A公司续签三年合同。原合同中的200万元保证金得以在新合同中继续使用。这一决策基于常规商业考量。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此后美容院的经营状况急剧恶化。

分歧报案

合同续签后,美容院的经营状况持续下滑,股东们在店铺的管理决策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李女士选择放弃店铺的管理权,将其转交给其他股东负责。然而,新的问题接连出现。2022年9月,其中一位股东突然向警方报案,指责李女士涉嫌保险欺诈。身为200万元出资人之一的李女士,原本的保证金未能收回已造成损失,如今又面临指控,感到非常冤枉。

检察介入

2023年8月,公司法定代表人李女士向法院提起诉讼,索要A公司退还的保证金。随后,检察院的樊亚宁向领导汇报情况,并将相关材料转交给资深检察官宋洪远。尽管宋洪远即将退休,他仍承诺持续关注此案。在此之后,樊亚宁持续跟进案件,并进行了深入调查。

真相大白

刑事检察部检察官审查,证据显示李女士于2020年将资金汇入A公司指定账户,金额与合同规定相符。对A公司账户交易记录进行梳理,结果显示仅有小额资金返回李女士账户,且均为常规业务交易。200万元用途合同未明确界定,导致续约后生意不佳,闭店保证金未能追回,进而引发股东质疑并报警。如今,李女士已从“刑事案件嫌疑人”身份中解脱出来,看到了新的希望。鉴于民事诉讼的高昂成本,她与A公司决定进行和解谈判,目前双方已就初步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针对此类企业间的合作争议,如何预防类似冲突的产生,大家有何高见?敬请于评论区发表观点。同时,期待您的点赞与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