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榆林市横山区第四小学的操场在上午时分充满了欢声笑语。鼓点激荡,民歌的旋律在空中回荡,一场独特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在此地举行。活动中,陕北秧歌和民歌被巧妙地融入校园日常,为学生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使他们能更深刻地洞察家乡的文化底蕴。

活力开场

当天,操场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学生们身着五彩缤纷的服装,整齐地站立成队。欢快的鼓声接连不断,孩子们在教师的引领下,跟随有规律的节奏,兴高采烈地跳起了秧歌舞。这一场景洋溢着热情,立刻给校园带来了生气与活力。从远处眺望,仿佛一幅色彩丰富的画卷展现在眼前。尽管他们的行为不够娴熟,然而那份坚持与热忱,依然触动了现场每位观众的心灵。

孩子们在操场上跳陕北秧歌,竟然迸发出这样的艺术火花  第1张

张女士作为家长代表,在操场上见证了孩子的表现,面带微笑。她评价说,孩子对活动的投入让她感到意外,而且孩子的精神面貌也有了明显改善。她坚信,此类活动具有很高的意义。

创新编排

活动得以顺利举行,主要归功于刘秀秀老师周密的安排。刘老师将陕北秧歌的基本舞步与精选民歌巧妙结合,编排出了一套新颖的秧歌操。她指出,这套编排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充分照顾到孩子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而更易于孩子们接受和喜爱。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展现出强烈的团队精神。三年级学生小王兴奋地说:“跳秧歌操特别有趣,我非常期待大课间的时刻。而且,这些歌曲我以前从未听过,现在听起来愈发悦耳。”刘老师见证了学生的进步,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文化交融

陕北秧歌拥有悠久的历史,陕北民歌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本次活动中,这两种艺术形式巧妙融合,催生了独特的艺术创意。孩子们在秧歌的舞动中感受到了陕北文化的豪迈与热情,而歌声亦唤起了他们对家乡的温馨回忆和深切眷恋。

李同学,现为五年级学生,先前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多。在参与相关活动后,他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乐趣,并立志于传承这一文化。此次活动的举办,不仅为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增添了色彩,同时也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

学生反响

此次活动引发了学生们的热烈反响,他们普遍对这种将教育融入娱乐的形式表示了极大的喜爱。以五年级三班的白雨鑫为例,他兴奋地表示:“欢快的音乐和充满活力的节奏,让我在舞蹈中感受到了无限活力。每次跳完舞,我都觉得身心舒畅。”许多学生反映,学习秧歌操后,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刻,情感也更为浓厚。

学校与教师推广非遗文化的积极性随正面评价的提升而上升。四年级班主任王老师提到,学生们的热情让她坚信其努力具有实际意义。她承诺未来将继续辅导学生,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深厚内涵。

校方举措

朱彦霖担任横山区第四小学校长,他指出,陕北秧歌和民歌是陕北文化的珍贵遗产,传承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学校在课间活动中积极推广这些文化形式,目的是在孩子们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这一举措对于落实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朱校长指出,非遗文化不应在我们这一代终止传承。此类活动引入校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亦有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展望未来,学校计划不断探索创新途径,以促进非遗在校园中的蓬勃发展。

未来展望

横山区借助“非遗进校园”项目,在课间休息期间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过程。近年来,该区不断实施创新策略,积极举办各类非遗主题活动。面向未来,预计将有更多非遗元素融入校园教育和民众生活。

新时代背景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预计将焕发新的活力,并吸引更广泛的关注和青睐。请问,您所在的区域是否举办了类似的非遗文化推广活动?期待您的分享,并诚挚邀请您为我们提供反馈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