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重燃希望
近期,江门监狱囚犯张某注意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减刑公告板上,情绪波动较大。自2014年被判处十二年有期徒刑以来,至2023年1月,张某已全部完成附带民事赔偿的履行。他对检察机关的监督和帮助表达了谢意,并承诺今后将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这次减刑事件让张某对未来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
张某若能获得减刑机会,其改造态度预计将变得更加积极。这样的行为同样可为其他在押者树立积极榜样。这一现象反映出,只要服刑者努力改造并符合特定条件,就有可能获得宽大处理。这一举措对维护监狱秩序和促进在押者改造进程具有明显的积极效应。
检察筛查隐忧
2024年1月底,江门市检察院的驻监检察人员采用了“监狱罪犯减刑、假释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进行审查。审查发现,张某在服刑期间多次受到表扬,符合减刑条件。但按照监狱的办案程序,张某可能错过了减刑的机会。
监狱审理案件的时间规定和申请之间的间隔保持一致,这一规定使得不少在押人员可能因时间限制而无法获得减刑机会。若该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使有资格者遭受不公正待遇,且与减刑制度旨在促进罪犯改过自新的目标相违背。
及时建议减刑
江门市检察院针对张某的合法权益,向江门监狱提交了检察建议,提议对张某实施减刑。该建议得到监狱的采纳,张某因此按照法律规定,获得了7个月的减刑。此案例凸显了检察机关对服刑人员合法权益的重视。
检察机关积极承担职责,确保符合条件的人员能够享受到相应的宽大处理。这一行为既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原则,也展现了司法的人道关怀。此举对于服刑人员的改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他们更快地回归社会。
传统监督难题
谈振,江门市检察院驻监检察室主任,提出监狱囚犯数量庞大,单纯依赖人工审查囚犯改造表现、减刑和假释条件,效率不高且易出现疏漏。以往,驻监检察人员主要依据监狱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查,难以全面了解囚犯详细情况,对“应减未减”等情形的判断存在难题。
服刑人数的持续增加及案件类型的多样化,使得传统的监管模式显得力不从心。这种方法耗时耗力,且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可能导致监管效果不佳,进而损害司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模型高效精准
江门市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与技术部门携手,成功研制了“监狱罪犯减刑、假释大数据法律监督系统”。自2024年1月份起,该系统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应用。该系统能够定期收集与服刑人员减刑、假释相关的数据,使驻监人员得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掌握刑罚调整及服刑人员改造情况。
该模型增强了减刑和假释监督的效能与精确性。它能快速辨别符合条件在押人员,确保不错过减刑机会。此外,该模型还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确保监督过程的公正。
一年成效显著
自该模型投入使用一周年之际,江门市检察院已成功筛选出107名符合减刑条件的人员,并向相关部门提交了减刑申请。同时,对于36名满足假释条件者,检察院已建议启动假释流程。另外,通过对数据的深入挖掘,检察院发现了监狱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改进建议,这些建议均已被采纳实施。
该模型显著提升了监督工作的效率和品质,有效保障了众多服刑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此成果为其他地区的检察机关提供了借鉴,推动了刑事执行检察监督领域的创新和进步。
江门市检察院开发的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对服刑人员改造进程及司法公正维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其作用程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