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实施:古树保护新里程

自3月15日起,《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生效。此条例系我国首个关于古树名木保护的专项法规,标志着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正式进入法治化轨道。国家林草局在发布会上指出,将着力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并探讨建立古树名木保险制度,以增强古树名木的科学保护效能,此举体现了国家对古树保护的深切关注。

无锡等城市积极响应法规要求,迅速推进古树保护进程。他们致力于为古树和名木营造适宜的生态环境,确保这些树木在法律保障下得以长久生存。

无锡现状:多样古树待呵护

无锡市内古树名木总数达1000株,包括42株一级古树、112株二级古树、816株三级古树、30株名木和421株古树后备资源。这些树木分布广泛,遍布城市各个角落,是无锡历史与文化的珍贵遗产。

王大成,市自然资源规划局资深工作者,强调这些年代久远的古树是城市变迁的见证,蕴含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和文化价值。尽管如此,由于年代久远等原因,部分古树迫切需要采取及时且科学的保护措施。

保险探索:部分古树有保障

无锡市率先在省内推行了古树名木保险试点项目。截至目前,已有60株古树加入了该保险体系。江阴市、滨湖区以及无锡经开区均建立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为这些古树增加了额外的安全防护。

江阴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相关人员表示,古树名木保险机制能够保障救援资金的充足,确保古树在遭遇灾害或疾病时能够获得专门的救助资金。这一措施有效减轻了保护工作的经济压力,并增强了保护成效的可靠性。

应急案例:保险助力救古树

去年,江阴地区遭受台风“贝碧嘉”的袭击。在此过程中,云亭街道南新村一棵105岁的瓜子黄杨树因风力过大而倾倒,其根部出现严重断裂。事件发生后,当地自然资源规划部门立即上报了险情。同时,他们组织专家对救援方案进行了深入研讨,并迅速付诸实施。

保险公司按照合同规定,及时发放了12.06万元的赔偿款。目前,受损的黄杨树已恢复至直立状态,并获得了稳定的支撑。同时,养护人员已设置遮阳设施,对断裂的枝条进行了修剪,并对树根的养护工作进行了加强。在整个修复过程中,保险保障在关键时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复壮计划:新增资源获关注

无锡市计划于今年对去年调查中识别出的新古树及其相关资源进行标记并设立标牌,详细记录相关信息,便于后续的管理工作。此外,还将对新增古树周围的环境进行全面的整治,旨在改善其生长环境。

针对生长状况欠佳的古树,将采取“一树一策”的复壮保护策略。专家们将依据每棵古树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科学且适宜的保护方案,其目的是唤醒古树的生命力,保障其生命力的持续。

文化传承:打造主题小游园

在市市政园林局主导的城市更新工程中,对古树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进行了细致的探究,并采取了适宜的保护措施。特别是在去年对古运河(老东门段)的改造工作中,两棵古树得到了现场的保护。在此基础上,一个以古树保护、科普教育、文化展示为特色的街头公园得以建设。

未来,各地将依据实际情况增设以古树为核心的公园。市民在享受休闲时光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古树文化的魅力,进而提升公众对古树保护的认知与参与积极性。无锡市内的所有古树名木资料,目前已全面录入国家古树名木智慧管理平台,便于实施实时监管。这种智能管理系统在古树保护方面能起到何种效果,社会各界有何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