蹊跷全勤引黑幕曝光

2022年年末,上海一家科技企业的财务部门发现了一个不寻常的情况。该企业一名工作已满半年的员工孙某,其考勤表现优秀,工资发放也未有过延误。然而,公司内部对孙某的真实身份一无所知。这一异常现象犹如平静湖面落下的石子,引发了一连串的波动,并揭露了一起令人震惊的职务犯罪案件。

权力寻租的开端

2014年,杨某某加入某劳务公司,承担对派往科技公司员工进行账目核对及管理职责。在其任职过程中,他迅速察觉到监管体系存在缺陷。他独立负责员工入职与离职手续,且工资发放无需他人审核。这种较为宽松的管理体系,促使杨某某萌生非分之想,为其犯罪行为埋下了隐患。

虚构员工疯狂骗财

杨某某违规行使职权,虚构了22名员工的信息,其中包括小孙和小李,并伪造了他们的入职记录。他未经授权,擅自从所控制的银行账户中提取工资。为了掩饰其行为,他向劳务公司虚假报告科技公司延迟支付款项,从而骗取了工资和离职补偿金,总额超过1600万元。这些非法所得不断累积,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8年骗局揭秘!上海科技公司为何被22名影子员工套走1600万?  第1张

检察院介入调查

闵行检察院介入调查,发现案情远比预想复杂。检察官们对数千份考勤记录和银行交易数据进行了细致比对。经过持续努力,他们追踪到了杨某某操控的银行卡交易网络。在检察院的推动下,涉案人员共退还了110万元非法所得,杨某某的家属也缴纳了120万元,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公司的经济损失。

企业职务犯罪态势

2月27日,闵行区检察院举行了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活动。同期,该院发布了《闵行区公司、企业人员职务犯罪检察白皮书》。据白皮书披露,自2024年起,该院已接收116起企业人员职务犯罪案件,涉案人员达144名。案件数量和涉案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大幅增长,增长幅度超过70%,显示出明显的增长趋势。这一数据对相关企业产生了明显的警示效应。

职务犯罪特点及对策

在案件处理过程中,职务侵占等四种犯罪形式尤为突出。2024年,相关案件数量显著上升,达到61起,主要涉及租赁、商务服务等领域,这些行业成为犯罪活动的高发区。多数案件发生在管理决策层,特别是针对小微企业,它们成为犯罪活动的集中地。为应对这些新形势,闵行区检察院与区工商联合作,将法律知识普及至园区。检察机关、法院和公安分局共同签署了协议,旨在强化对案件成立与撤销环节的监督。在活动举办区域,同步发放了风险评估问卷等辅助工具,目的在于辅助企业实施廉政风险的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