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人工智能在教育行业的运用引起了广泛热议。对于是否应限制其应用范围或大力推广,存在不同的看法。在上海,对此持有积极立场。1月15日,澎湃新闻对上海市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国豪书院副院长任捷进行了采访,他的观点颇具启发性。

支持学生善用AI工具

任捷在1月15日的采访中指出,当前担忧的是AI应用不足,而非过度使用。他期望每个人都能合理利用AI,但必须确保其安全与合规。同济大学国豪书院亦提出类似倡议,倡导学生在保障信息安全与遵守法规的前提下,有效运用AI辅助学习与科研。这一观念符合时代发展,在当前的教育和社会进步中,AI已成为关键工具,其积极应用有助于增强竞争力。众多学生对AI理解有限,此类倡导有助于他们更高效地利用这一资源。

AI时代来临,你还在犹豫用不用?同济大学教授呼吁:积极拥抱AI,跟上时代步伐  第1张

这并非无原则的推崇,而是基于具体的要求。需强调独立思考及内容的原创性,坚守诚信原则,并确保标注清晰。任捷将人工智能比喻为辅助创作的工具,同时指出不应过度依赖,防止工具导致人的异化。

关注基础教育

任捷指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小觑,远超高等教育。至2025年,上海众多高校正计划部署人工智能系统。他建议将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成熟经验和成果推广至基础教育领域。此举有望显著提高全市基础教育水平。比如,某些地区在信息化与教育融合方面存在不足,若能借鉴高校的人工智能技术及经验,或许能改善这一局面。

此次会议期间,他提交了相关建议。上海地区拥有众多智力资源,若能将高校的优秀经验推广至基础教育领域,有助于打造一个更加完善的AI基础教育框架。在此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多元思维的培养,而非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编程技能。

多方参与教学

他提出应主动吸纳高校教师、AI领域的专家以及大学生加入基础教育阶段的AI教学与实践活动。部分城市已开始尝试让大学生参与科普活动,并取得了积极成效。高校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企业科学家了解最新的科技进展,而大学生则展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活力,三者共同参与,有助于基础教育阶段的AI教学与实践。

科普与生涯规划指导能够有效激发中小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创新能力。此举能在孩子们幼小心灵中早早播下科技之种,为培养未来的科技人才储备坚实基础。

建设线上虚拟教研室

任捷提出了建立线上虚拟教研室的新理念。目前,我国各地区及学校间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传统的教研室受到地理位置和时间的限制。而线上虚拟教研室能够突破这些局限。比如,来自不同区域和学校的教师可以跨越界限,通过这种融合且环保的方式,在线上分享教学心得。

教师们借助此平台,共同开发并共享优质课程,有效增强教学效果。此举有利于创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与发展。

打造AI教育终端产品的可能

“模塑申城”战略使得大模型企业与教育机构合作,共同研发卓越的AI教育终端产品成为现实。当前,AI教育产品市场正处在成长期。若大模型企业与教育机构实现合作,有望研制出更符合教育需求的产品。这些终端产品不仅能满足学校教育的课程要求,还能融入当前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

AI对教师职业的影响

任捷指出,人工智能的介入对教师职业的影响总体上是积极的。特别是在课堂智能诊断与评价领域,AI技术助力教师更高效地执行任务。过去,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AI能够实现全面且精确的覆盖。

未来教育将构建教师、学生与人工智能的三元互动模式。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教师能够实施更为精确、定制和智能化的教学管理。这一模式将为教学的各个阶段带来创新动力。

关于AI在上海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您有何见解?期待您的点赞、转发,并欢迎在评论区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