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得关于大学教育是否可能被取代的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在5月18日,北京成功举行了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教育创新论坛,该论坛针对这一议题提供了新颖的观点和深入的探讨。
论坛聚焦前沿
本次论坛于北京圆满举行,主要围绕AI时代教育领域的关键问题展开讨论。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兼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席酉民在会上发表了主题演讲。他强调,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九成的大学在应对AI的挑战时,依然坚持着以专业为方向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导致许多毕业生在技能上难以与通用的AI模型相提并论。这一现象突显了大学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
教育理念转变
席酉民校长指出,教育观念迫切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向综合智慧培育的新模式过渡。他进一步阐释,这种综合智慧的培养不仅涉及科学技术和哲学思考,还包括人文艺术和心理韧性等多个方面,构建起一个全方位的素质架构。这一素质架构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实现和谐共处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高等教育在当下必须致力于提升学生辨别真伪信息、应对不确定状况的能力;此举不仅关乎避免知识空白。
人与AI协作
校长指出,人工智能并非将取代人类,而是人类需学会与人工智能携手合作,共同进步,塑造出多才多艺且具有创新推动力的个体。在教育层面,应着重于培养孩子们形成“和谐心智”以及掌握“复杂性管理”的技能,使他们能在面对复杂情况时,能够准确自我定位并具备决策能力,从而在新时代与人工智能实现和谐共生。
西浦教育体系
西浦已经建立了一套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教育体系。该体系中,包括了一个提供AI辅助服务的“学习超市”平台,旨在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体验。对于刚刚入学的本科生,学校安排了与AI素养相关的课程;当学生进入大二阶段,课程内容将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深化,其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运用数字技术的实际能力。此外,一款AI导师系统已全新上线;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辅助学习过程和实施评估;这一举措有助于推动教学方法的革新;它将教学重点从知识传授转向了能力培养。
学生能力培养
学校实施项目制教学与场景式教学,着重提升学生在解决难题及跨学科融合方面的能力。该策略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更高效的方式应对未来的挑战。同时,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进步,并增强了他们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适应力。
招生与专业探讨
钞秋玲副校长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出了两个需要紧急关注的重点问题。学生事务中心主任解启健阐述了最新的招生政策,内容涵盖奖学金方案、招生流程等详尽信息。“院长面对面”环节里,各学院的院长及教授们就如何应对AI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挑战各抒己见,并对家长及学生的疑问给予了详细的解答。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关于高等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如何紧密结合,以及如何培育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您有何见解?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同时,恳请您为本文点赞,并予以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