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济南传来资讯,据新华社客户端1月5日报道,烟威和海阳辛安核电的1000千伏特高压输电项目已成功获得批准。这一进展标志着山东省在能源配置与推进上的最新动向,其背后不仅体现了能源战略的深远考虑,同时也凸显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种种挑战。

工程的区域能源布局意义

烟台威海地区坐落着两项重要工程。该区域集中了山东省大部分核电设施及一半的海上风光发电项目,成为省内五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这一区域的能源布局至关重要。烟威、海阳辛安核电送出工程是保障该地区核电及海上新能源基地电力外输的关键。该工程不仅是一项电力输送项目,更是特高压和核电发展的重要示范。它对优化整体能源布局具有示范性作用,有助于该地区能源优势的发挥。从全省层面来看,若该区域能源能高效外输,将对全省能源网络建设产生显著推动。

工程受阻或运营不顺畅将妨碍该区域能源效能的充分发挥。山东致力于清洁能源的发展,烟台和威海地区的能源规划中,这两项工程被视为释放能源潜力的关键,为区域乃至全省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建设工期紧迫

为确保海阳辛安核电机组按时完成调试,这两项特高压项目正承受着极大的时间压力。它们必须在2026年10月前完成并投入使用。这种紧迫的建设进度在工程界实属少见。项目包括建设一座新的海阳西特高压变电站,以及总计长达2×608公里的新线路。这条线路的建设非短期内可完成,它跨越了青岛、烟台、潍坊、日照、临沂五个市的十九个县。众多参与地区增加了工程协调的难度。

城市建设与县城发展中,若遭遇地质难题或人员调配等挑战,往往会对工程进度产生不利影响。若某区域未能按计划推进工程,可能导致一系列连锁效应。加之各地地理条件等限制,在有限时间内有效整合资源以完成工程,其难度显著增加。

2026年10月前必须建成!烟威、海阳辛安核电送出特高压工程为何如此紧迫?  第1张

国网山东电力的责任担当

国网山东电力积极助力全省能源转型,主动肩负起推动工程发展的重任。该公司在2022年底前已高效完成烟威特高压远景网架方案的研究工作。2023年,公司自主启动了预可行性研究,这一举措富有成效。在预研阶段,成功锁定关键站址和路径资源。得益于前期工作的显著成效,两项工程得以在2023年底纳入国家电力规划,并在2024年实现了预研和核准的当年启动。

国网山东电力取得的成果表明,其工作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引。该公司勇于创新,积极解决各种挑战。在整个过程中,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各环节紧密相连,步步为营。这些成果为工程后续建设打下了稳固的基础,并树立了成功的榜样。

工程的技术创新点其一

这两个特高压工程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我国首次提出了核电机组与特高压电网的并网方案。这一方案并非凭空设想,而是基于对众多因素的综合研究和深入考量。同时,项目团队结合远近因素,分阶段实施了远景网架适应性研究。这种兼顾长期与短期利益的策略,确保了多方面的利益得到保障。通过一次性完成站址征地,有效降低了后期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的风险。

主设备配置考虑了未来可能进行的设备升级或产能扩展,为这些需求预留了空间。线路走廊预留了交叉跨越的位置,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从整体视角来看,这一技术方案确保了电源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该成果不仅对山东地区,也对全国范围内类似工程建设的探索和示范具有深远意义。

国网系统首次对特高压线路对地震台的安全影响进行了专项研究。这项研究是对现有标准的进一步完善。在我国此前的国家标准规范中,该领域存在空白,此次研究成果填补了这一空缺。研究成果将为未来类似地震台附近的特高压线路建设提供参考。同时,创新性地提出了海阳西特高压变电站的“1址2站”设计方案。该方案为特高压站建设开辟了新的路径。

特高压站建设常遭遇选址土地或出线规模等挑战。该“一地两站”的设计模式为10回及以上出线规模的特高压站建设树立了新范例。此方案能高效解决土地资源难题,并提升出线效率。同时,为未来特高压站建设提供了创新设计理念和参考模式。

工程建设的深远意义

建成后,这两项特高压工程将显著改观山东的能源格局。这将有效提升核电等清洁能源的利用率。对全省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具有重大影响。不仅有助于降低传统能源发电占比,减轻环保负担,还显著增强了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推动新能源高效外输,将加速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民生领域将因更低廉且更环保的能源供应而受益,从而助力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这些工程将最终引领山东乃至更广区域的能源产业向清洁、高效、稳定和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为确保2026年10月前按时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相关部门应如何高效协作?期待您的宝贵意见,欢迎评论、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