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新华社进校园:一场改变青年学生视野的新闻实践与思政教育盛宴  第1张

12月19日,新华社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成功举办了“新声无限”活动。该活动以一场独特的讲座形式呈现,吸引了众多关注。讲座不仅向学生传授了知识,还展示了校园媒体之间紧密合作的成果。此次活动中蕴含着诸多亮点,值得深入挖掘。

新华社讲座走进高校

2024年12月19日,新华社“进校园”行动的“新声无限”环节抵达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该系列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已覆盖超900所高校,吸引了超过9000万人次参与。新华社的此次访问,为学院青年学子提供了外界信息和多元思想。这次访问对学生而言,是难得与主流媒体互动的机会,也丰富了他们观察世界的角度。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拥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尽管如此,该校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渴望并未减弱。新华社的来访,尤其是高级记者的讲座,正逢其时,满足了学生们的这一迫切需求。

高级记者精彩讲座

苏杰,新华社高级记者,福建分社新媒体客户端总编辑,是本次讲座的主讲人。讲座主题围绕社会热点现象的调研报道。苏杰以其深厚的经验,通过详实的案例,对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技巧进行了深入分析,涵盖了话题挖掘、标题制作等方面。同时,他展示了新华社的原创视频《红色气质》,旨在让学生理解新华社的职责和专业实践。这一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在新闻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进步,也提升了他们的思想水平。

活动现场,学生们积极互动。苏杰记者的讲解,使他们获得了课本外的宝贵知识。此活动有效地将新华社资深记者的智慧传递给了年轻的高校学子,有效地缩小了年龄与经验之间的鸿沟。

学校积极评价活动

陈慧,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团委书记,对本次事件给予了高度评价。她强调,此次活动丰富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在此之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较为传统且单一。新华社的校园之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活力。同时,活动增强了学校文化氛围,提高了学校的整体实力。

此类活动有助于青年学生拓宽视野并提升媒体素养。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具备良好的媒体素养对学生来说尤为关键。新华社的介入对学生全面了解世界具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并有助于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2月19日,新华社进校园:一场改变青年学生视野的新闻实践与思政教育盛宴  第2张

学院底蕴与意义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继承了独特的历史,其前身是1866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官办高等实业学堂——船政学堂。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先行者,该学院在业界始终保持领先。它不仅是首批入选的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同时亦名列国家优质高等专科学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是福建省唯一获评国家级“双高”建设单位的高职院校。

新华社参与的合作项目是其深化校园媒体协作、推动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举措。这一行动反映出该校在促进教育多元化发展、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方面正不断实现正向进步。

新华社活动的影响力

新华社举办的校园活动作为特色举措,致力于强化青年工作并培育新时代人才。数据显示,活动已覆盖全国超过900所高校,展现了其广泛的覆盖面。这一数据凸显了新华社对青年工作的重视,以及其向青年学生传递正能量的决心。参与人数超过9000万,这一现象亦反映出社会各界对此类活动的普遍认同。

新华社举办的此类校园活动,预计将未来推广至更多高校,向更广泛的青年群体普及知识和价值观。这一举措对我国未来人才培养具有极其深远且重要的意义。

校媒合作展望未来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与新华社的新一轮合作标志着双方关系的开端。面向未来,双方在多个领域深化合作的潜力巨大。学生们可能将有机会参与新华社的地方内容创作,或者新华社可能在校园内设立教学实践基地。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校园媒体与教育机构的紧密联合,可能在推动职业教育变革方面起到了一定影响。对此,公众普遍关注这种合作模式是否适合在全国职业院校中普遍推广。我们期望社会各界人士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供支持,并广泛传播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