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听力健康与大脑健康”为议题的产学研医融合研讨会以及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的“听健大脑”公益项目专家论坛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会议中,专家们就听力健康领域的多个议题发表了见解,阐述了听力问题所隐藏的潜在风险、相关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听力损失危害多
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损失问题愈发显著,其潜在危害不容忽视。黄治物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专家,将听力损失描述为一种“隐蔽的残疾”。这种状况不仅可能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困扰,还可能对大脑的结构和功能造成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众多老年人因听力下降而精神状态不佳,与家人朋友的交流也随之减少。听力下降对大脑健康的负面影响,与众多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长期研究表明,听损带来的负面影响众多。孤独感、社会隔离等问题在部分听力受损者中日益显现,同时大脑功能的变化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这些变化对人们的生活习惯产生了影响,尤其在老年人中更为突出,对身心健康构成了重大挑战。
听力与脑健康的关系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王云峰指出,听力与脑健康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听觉系统和大脑皮层共同作用,大脑承担认知任务,而耳朵则是外部信息的关键来源。在日常生活和认知活动中,大脑的高级认知功能,如语言理解和高级语言处理,都依赖于听觉信息的输入。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老师的授课内容以及周围环境的声响等听觉信息进入大脑。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与分析。若听力出现障碍,大脑接收到的信息将不完整,进而可能对认知能力的提升造成影响。这一现象在临床案例和日常行为中均有广泛的证实。
听力干预面临挑战
舒易来在复旦大学附属耳鼻喉科医院指出,听力干预面临众多现实困难。公众对听力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众多人对听力问题不够关注,或缺乏必要的健康知识。此外,听力干预的实施率偏低,未能有效解决已发现的听力问题。在创新领域,投入力度亦显不足。
根据社会调研数据,多数人对听力减退问题不够重视,认为只要不影响日常生活即可。同时,在部分地区的医疗资源中,听力干预治疗所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支持较为欠缺,技术研究的创新活力不足,这导致改善听力状况的进展受到限制。
国家政策的推动
2024年6月2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颁布了《关于推动老年听力健康促进活动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全国范围内加强老年听力筛查和干预工作,同时增强老年听力健康知识的普及。具体措施包括举办一系列宣传活动,旨在转变公众对于老年人听力衰退是正常生理现象的固有认知。
政策的发布并非巧合,随着老年听力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家依据大量老年听力健康调研数据,采取了措施,旨在提高全国老年人听力健康水平,并确保为他们的听力健康管理提供政策与措施的支持。
应对听力衰退措施
黄治物强调,针对老年人听力下降,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他建议及时寻求耳鼻喉科专家的协助。对于需要辅助的老年人,应验配助听器,而对于极重度听力损失者,则应考虑人工耳蜗植入。此外,听觉康复训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根据实际医疗数据,众多早期听力减退患者在使用助听器进行适配后,其听力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对于听力极重度受损的患者,人工耳蜗成为了重拾听觉世界的可能。此外,康复训练对于患者适应辅助设备后的听力恢复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多维度推动听力健康管理
龚树生,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强调了助听器对老年性耳聋患者的重要益处。陈颖,上海交通大学学者,建议将听力健康服务纳入社区老年体检中。冯艳梅提出,需构建一个涵盖筛查至康复的社区支持网络。
在实践操作中,社区对老年人的覆盖面较广。引入听力健康服务后,早期听力问题的发现率得到提升。构建完善的社区支持系统,有助于听力衰退患者在适宜的医疗条件下逐步恢复。此类多角度的推进,是提高听力健康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您是否关注听力健康问题?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同时,期待您为这篇文章点赞并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