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青阳腔传习馆内洋溢着欢快的鼓乐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章秀兰的歌声在厅堂中回响。馆内正在进行青阳腔新剧的排练,该剧与九华黄精产业相结合。在此过程中,青阳腔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故事,更孕育着无尽的希望。
青阳腔的历史渊源
明清时期,青阳腔盛极一时,至今已有五百年的传承历史。这一戏曲腔调在戏曲史上占据显著位置。2006年,它荣幸地被纳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明代是我国戏曲艺术的鼎盛时期,青阳腔的滚调成为突破艺术瓶颈的关键因素。在其发展过程中,众多学者倾注心血,贡献智慧。例如,叶德均先生在20世纪40至50年代对青阳腔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出版了《戏曲小说丛考》一书。这些研究成果为青阳腔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自1980年代起,青阳县设立了专门机构,致力于民间文化艺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该机构负责对青阳腔等艺术形式进行深入研究。至1991年4月,汇集了94部不同规模剧目的《青阳腔剧目汇编》正式面世。
青阳县的保护举措
青阳县积极投身于青阳腔的保护事业,为此成立了九华云水文化旅游传媒有限公司。该公司作为一家地方性国有企业,主要负责青阳腔的宣传与推广。徽之韵青阳腔剧团隶属于该公司,其演员阵容中包含非遗传承人江进、章秀兰、高莹等,以及众多年轻演员。2018年,青阳腔博物馆落成,集中展示了研究成果、曲谱和脸谱等,便于公众深入了解青阳腔,并成为宣传的关键场所。此外,青阳腔传习馆、新声青阳腔艺术团和长垅村青阳腔农民剧团等机构也在积极促进青阳腔的传承与进步。
青阳腔公益演出活动已成功举办多届。在2024年,安徽省举办了一场为期两周的专场演出。该活动有效增强了年轻演员阵容。此举对青阳腔在当代社会的传播与继承产生了积极影响。
年轻演员的加入意义
徽之韵青阳腔剧团的演员阵容以年轻人为主,这一特点尤为突出。这些青年演员代表着生机与变革。他们的加入,为青阳腔注入了新颖的表演手法和传播理念。在当代社会,若要吸引年轻观众关注传统戏曲,青年演员无疑是连接同龄人的重要纽带。
在传承领域,他们向技艺高超的艺人学习青阳腔的纯正表演手法,这些艺人中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他们是青阳腔未来发展的关键人物。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有望成为该艺术流派的中坚力量。通过参与各类排练和演出,他们的技艺得到提升,同时向公众展示了青阳腔的独特魅力。
江西省的保护努力
青阳县并非唯一投入此领域,江西省的湖口县,位于安徽边界,亦在此戏曲腔调的保护与传承上贡献显著。自1982年开始,该县持续努力,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他们收集了131个手抄剧目、448首曲牌、64个单折戏及杂剧等丰富资料。这些资料全面展现了江西对青阳腔的重视程度和深入挖掘的成果。同时,这些资料对青阳腔资料的完整保存以及深入研究其全貌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青阳腔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当前文化繁荣之际,青阳腔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由九华黄精产业推动的新剧目创作,展现了青阳腔与时代潮流的紧密联系。该戏曲艺术正与现代社会经济产业接轨,增强其适应能力。青阳腔博物馆等机构作为该艺术形式保护与传承的先锋,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楷模。
戏曲艺术与爱好者之间的情感纽带日益加深。以往,戏曲在当代社会遭遇观众流失的挑战,然而,青阳腔正与戏迷群体重新构建情感纽带。这一变化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并为其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情感根基。
青阳腔传承的缩影意义
青阳腔作为非遗文化的杰出代表,其传承与发展历程展现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应对挑战并实现有效保护。青阳县与江西湖口县的实践为众多非遗项目树立了榜样。在此过程中,当地事业单位、企业、演员及学者等多方力量紧密合作,共同促进了青阳腔的传承工作,成为多方协作保护的典范。这一模式为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提供了参考,有助于其传承活动的推进。
青阳腔在多方助力下持续发展。在您所在的区域,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致力于传承?我们热切期待您的点赞与转发,并真诚地邀请您参与讨论,共同对此话题进行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