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事件频发,对民众生活造成了显著影响。自2024年8月1日起,《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正式实施,引发了广泛关注。同时,“数字内容生态实验室”发布的《反网络暴力研究报告》提供了大量有益见解。

网络暴力现状严峻

2024年8月1日起,我国首部反网络暴力法规正式实施,网络空间将迎来怎样的变革?  第1张

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其规模之大令人震惊。统计数据仅部分呈现,已足以令人瞠目。然而,法院审理的网络暴力案件数量却远低于实际发生量。众多受害者面临取证难题,例如证明自身损失时,缺乏明确的标准和途径。此外,案件审理周期过长,受害者往往需等待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判决。赔偿金额偏低,导致受害者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调查结果显示,部分省份的网络暴力受害者面临维权困境。众多受害者因资源匮乏或证据遭否认,使得其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网络水军增添治理难度

网络水军的涌现使得网络平台在身份验证方面面临更大挑战。平台在核实侵权者身份时,成本不断攀升。以某些水军为例,他们常利用虚假账号,使得平台难以追溯至实际操控者。这一现象使得网络暴力事件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网络水军问题普遍困扰着众多网络平台。对小平台来说,由于资源有限,难以精确辨别水军身份。而大型平台虽然用户流量庞大且变动迅速,也面临着同样的识别难题。这导致网络暴力治理的代价和难度显著增加。

互联网平台的责任缺失

网络空间成为网络暴力信息传播的关键场所。首先,其开放性特征为偏激言论和极端情绪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例如,匿名区域中频繁出现针对他人的攻击性言语。其次,一些平台过分追求流量,使得理性声音被忽视。例如,某些平台未能积极审查内容,为吸引关注而推动事件进展。

研究发现,各类平台普遍存在此类问题。在社交平台,频繁出现未经审核即制造热点话题的情况。而在视频平台,为了提升观看量,对有争议的内容控制不严。

大数据看网络暴力案件

《研究报告》基于威科先行法律信息库中的网络暴力案件裁判文书,对2001年至今的案例进行了详尽分析。该分析不仅包括案件数量,还涉及其标的金额和审理时长。众多案例揭示了网络暴力的特性,其影响广泛,传播迅速。与现实中的暴力行为相比,存在显著差异。

对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例如某些网络诽谤事件,往往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扩散至网络各个角落,影响众多群体。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存在自身特有的复杂性,例如在侵权责任的判定上。

不构成犯罪的网络暴力处理

尽管众多网络暴力事件未达犯罪界限,但随着相关部门执法力度的增强,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规实施行政处罚。据北京互联网法院2023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其审理的案件中,有38.5%的原告提出了经济损失的诉求,然而在实际情况中,能够得到确认并满足的案例却极为罕见。

证明受害者实际损失与侵权方所得收益存在很大困难,即便掌握诸如浏览和转发次数等数据,也难以精确评估其对应的价值。当涉及多个侵权主体时,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治理网络暴力的国家和地方行动

国家颁布的多项法律为网络文明构建奠定了基石,并实施了针对性的整治措施。例如,某些专项整治活动在特定时间段内有效控制了不良信息的传播。上海网信办的做法尤为可取,其构建的“发现、核实、辟谣、处置、曝光”流程显著提升了治理效能,增强了依法惩治的力度,涵盖了行业监管的升级和公诉力度的增强等方面。

诸多地区正借鉴上海经验,或探索适应本地的网络暴力治理机制,但同时也遭遇了诸如资源配置等众多挑战。

网络持续进步,网络暴力现象日益繁杂。我们应如何从法律、平台监管和公众认知等多个层面综合施策,以有效降低网络暴力现象?诚邀各位留言、点赞及转发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