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广西地下奇观:3500平方公里内隐藏的4050种植物与730种动物,你见过几种?  第1张

广西西南部的岩溶国家公园建设备受瞩目,该项目在推进过程中的新发现和所取得的成果,已成为众多生态保护热衷者关注的焦点话题。

涵盖区域广

广西西南部的岩溶国家公园本底调查评估区面积宽广。自去年9月份起,该评估区已覆盖河池、百色两市下属的七个县(区),总面积达3500平方公里。面对如此巨大的区域,管理和规划面临诸多挑战。该区域被细分为三个不同片区,各具特色,面积亦不尽相同。以茂兰—木论片区为例,其面积约为800平方公里,涵盖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南丹县、金城江区等地。这表明,该区域的生态保护需跨越多个行政区域,如何高效整合资源成为关键。

大石围天坑与三门海天窗片区,总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横跨乐业县和凤山县。该区域因拥有独特的地理条件,可能孕育了独特的生态环境。目前,这一区域亟需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

生态种类丰富

该区域生态系统种类丰富。调查结果显示,区域内拥有8种主要生态系统和160个典型植被群落。生态类型的多样性凸显了该区域的显著价值。野生高等植物种类达4050种,数量众多。其中,127种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这些珍稀植物是国家自然资源的宝贵财富。

本区域脊椎动物种类繁多,计有73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达117种。这一数据揭示了生态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强调在关注植物生长与繁殖的同时,必须重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保护和繁殖需求,所承担的责任极其重大。

地质遗迹众多

广西的西南岩溶国家公园以独特的地质景观著称,这一特色尤为突出。公园内共有414个地质遗迹点。在这些遗迹中,有23个被列为世界级,80个被评为国家级。这些遗迹经过数百万至数亿年的自然演变,见证了宝贵的历史变迁。

在诸如三门海等景区的地下河地带,其独有的自然风光可能源于独特的地质结构。这些地质历史遗迹不仅帮助人们了解地球的演变过程,同时也构成了旅游观光与科普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财富。

景观资源丰富

广西西南部的岩溶国家公园内拥有859处景观资源,其中16处达到世界级水平。这些资源为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凤山县三门海景区的地下河为例,这一景观或许是众多资源中的佼佼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

若未来得以合理利用并妥善维护,景观资源有望转化为经济与文化双重收益。此举不仅将推动当地旅游业兴盛,还将对该地区整体形象产生积极影响。

珍稀物种新发现

近期,该区域连续披露了大量珍稀物种和群落的详细信息。在广西,科研人员首次记录了一种珍稀且濒临灭绝的植物群落——贵州山核桃林。这一发现丰富了广西的植物多样性记录。

新近发现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包括焕镛木与广西火桐,其广泛分布的群落备受瞩目。这一发现为保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与课题。

工作取得阶段成果

《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指出,西南岩溶国家公园拥有三大核心价值。目前,调查工作已取得显著进展,各类典型生态系统、岩溶地貌、地下河、自然遗迹与景观及关键生物物种的高价值资源分布已得到明确。这些成果为公园的规划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如此,未来仍面临重大挑战,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发现以提升国家公园建设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广西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内,您觉得哪种自然资源最为重要?敬请留下您的看法,参与讨论。此外,期待您对本文给予支持,点赞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