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东北神兽”狍子频繁出现在公众视线中,尤其在户外运动爱好者拍摄的照片中屡见不鲜,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过去难得一见的狍子,如今频繁现身,这一变化究竟有何寓意?
凤凰山北麓狍子现身
李由,一位热衷于户外运动的爱好者,在凤凰山北麓有过一段不寻常的经历。他在游览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一只正在下山的狍子。这只即将成年的狍子,体毛呈淡黄色,当察觉到人类的存在后,迅速变得警觉。它先是短暂地停下来,环顾四周数秒,这是狍子面对未知事物时常见的谨慎行为。接着,它迅速转身,以连续跳跃的形式奔向山顶,消失在视野中。李由巧妙地捕捉到了这一过程,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狍子行为的宝贵资料。在这片区域,狍子的毛色与周围植被相似,拥有出色的伪装效果,这一特征也是其适应环境能力的体现。
在凤凰山北麓地区,狍子的出现表明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适宜狍子生活。这或许是因为该地植被种类丰富、覆盖范围广泛,为狍子提供了藏身之处及食物资源。
其他地域狍子的出没
自冬季开始,凤凰山并非唯一出现狍子踪迹的地区。朝阳市内,包括朝阳县北四家子乡和十二台镇等地,户外运动爱好者频繁目睹狍子单独活动的情景。这种分布特点可能与狍子的觅食习性及领地需求有关。面对冬季食物稀缺的挑战,它们不得不扩大活动区域以觅食。
这些地区生态特征相近,例如水源充沛或具备适宜的藏身之处。加之地形地貌的多样性,狍子得以享有更丰富的生存环境,便于它们在各个区域自如游走。
狍子频繁现身原因
朝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负责人周正进行了说明。目前,我市仅存的野生大型草食性哺乳动物为狍子。在此季节,狍子频繁下山,主要目的是寻找水源。冬季,水源可能因结冰或枯竭而难以获取,因此,狍子下山活动的频率有所增加。
生态环境的变迁以及人类活动区域的拓展,迫使狍子调整其生活区域,并提升了与人类相遇的几率。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目前频繁发现狍子的现象。
我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我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在狍子种群的增长中得到了体现。目前,我市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7.91%,这一比例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64个百分点。较高的森林覆盖率预示着更茂密的树冠、更宽敞的藏身之地以及更充足的食物资源。
草原生态状况显著好转。已累计治理退化、沙化草原面积达400万亩,人工种植草地129万亩,实施草原有害生物防治531万亩。草原植被覆盖率从原先的不到50%提升至66%,干草单产增至186公斤。此改善后的草原生态吸引了众多食草动物。
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优化
我市生态的改善不仅对狍子有益。目前,全市拥有44科、87属、198种乔灌木。这些植物构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天然复层植物群落。该群落能够满足多种动物的生存需求。
全市野生脊椎动物种类已超过400种,黄羊、黑鹳等曾长期隐匿的野生动物现多在夜间活动。苍鹭、野鸡、狐狸等动物数量显著增加。自本世纪初以来,鸟类种类从305种增至360余种,在全省位居首位。此外,越冬天鹅的数量也从2017年的20余只增至近600只,这些变化均表明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生态发展的意义
我市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狍子频繁出现,众多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这一成就不仅体现了动植物的栖息地得到提升,而且凸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紧密联系。
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市民得以呼吸更清新的空气,享有更充足的水资源。然而,这也带来了挑战,诸如如何在推进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维护生态平衡,以及如何在野生动物活动日益频繁的背景下避免人兽冲突。当前,生态保护已取得一定成效,我们该如何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实现自然保护的平衡?欢迎各位踊跃留言、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