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传来喜讯,池州长江公铁大桥的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该桥横跨池州贵池区与铜陵枞阳县。
建设成果显著
池州长江公铁大桥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至12月20日,南主塔横梁混凝土浇筑量达7880立方米。自8月起,4号墩主塔第四节施工顺利完成。南主塔横梁浇筑量在同类桥梁中领先,仅略低于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这些成就彰显了建设者600余日的辛勤劳动。此外,成果亦显示大桥建设已进入南主塔中塔柱施工阶段。
自去年项目动工以来,大桥建设进展平稳。作为连接合肥与池州的重要交通工程,该桥在智能化施工和流水线作业的辅助下,确保了施工的高效与连续。
工人施工景象
施工现场呈现紧张有序的劳作景象。江中位置,距离南岸大堤约380米处,施工区域尤为繁忙。工人们站在数十米高的支架上,正在进行下横梁的保温棉安装作业,该横梁是大桥的关键支撑部分。目前,4号墩的主塔已初具规模。参与施工的工人遍布全国各地,无论天气炎热还是寒冷,他们都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每一立方米混凝土、每一根钢筋都体现了他们对质量的持续追求。
他们的辛勤付出保障了大桥的顺利竣工,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一如既往地默默劳作,不懈的努力为大桥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滋养。
承台施工细节
大桥施工中包含诸多技术难点。以矩形大体积低桩承台为例,该承台采用77根直径2.8米的钻孔灌注桩,桩长112米,钻孔深度达138.5米,平均入岩深度约为110米。在此情况下,对成孔设备的性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施工方使用了八台高性能旋挖钻机,通过逐步增加孔径的方式持续作业。他们还应用了自研的导向稳心钻头和标准化的施工设备。在仅仅105天的时间里,所有桩基工程均按期完成,比原定计划提前了大约40天。这一成就显著展示了施工技术的先进性和作业的高效性。
施工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挑战,尤其是在去年的汛期。当时,工程正处于承台施工阶段,平均水深介于15至25米。在这种水深环境下,采用深水超大双壁钢围堰进行结构组装、下沉、封底以及大体积承台混凝土浇筑等工作,均遭遇了极大的困难。
应对汛期挑战
去年汛期面临严峻挑战,项目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在执行深水巨型双壁钢围堰工程期间,持续进行探索与推进。
项目部正努力解决技术和安全上的双重挑战,专注于突破双壁钢围堰在硬塑河床快速下沉的施工难题。在围堰下沉之前,对河床进行了预处理,并运用小型无人船进行测量。这些措施显著提升了施工的效率和安全性。总工程师王令侠对于取得的成果感到骄傲。这些技术方法为类似工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
大桥基本概况
池州长江公铁大桥全长3.1公里,主桥部分长度为1768米。该主桥采用了三主桁三索面双层钢桁梁斜拉桥的独特设计,主跨跨度达812米。此设计使大桥具备强大的跨越能力、较大的承载量及适应高速行驶的显著特点。
在设计和施工大桥的过程中,面临着众多技术难题。桩基的施工、承台的搭建、主塔的建造以及桥梁整体结构的构建,每项工作都要求精心规划和严谨执行。
未来展望
池州长江公铁大桥的建设情况乐观,然而,多项后续工程尚未启动。目前,南主塔的中塔柱施工正逐步推进,随之而来的挑战也在逐渐增加。建设团队能否维持之前的效率和质量,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我们期待读者们对这篇文章给予点赞和分享,并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个人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