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已不再仅仅是数字的上升,它更是城市生机与成长潜力的直观反映。深圳机场今年旅客吞吐量成功跨越6000万人次大关,这一成就无疑引起了广泛关注。
旅客吞吐量创新高
截至12月23日,深圳机场旅客吞吐量已超过6000万人次,晋升为我国内地第四个达到“6000万量级”的机场。这一成就非同小可。今年,包括单日客流量、单日航班量、单月客流量在内的多项指标均创新高。众多旅客青睐深圳机场,凸显了深圳在出行、中转及抵达目的地方面的强大吸引力。此外,这一成就的背后,是众多客运工作者与基础设施高效协作的结果。每个数据点都映射出机场综合能力的强弱。
在此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诸如高峰时段的人流调配及资源分配难题。随着旅客人数持续增长,深圳机场将如何确保服务品质?
大湾区协同新支撑
深圳机场在大湾区协同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今年已在中山、江门两地启用新航空港,并设立了深中、深江两条机场快线。这一举措有效缩短了深圳与其他大湾区城市的空间距离,加强了城市间的互联互通,促进了人员与资源的顺畅流动。此类合作为大湾区内部搭建了更加便捷的空中通道,有利于推动经济、文化及社会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
然而,在协同推进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深入思考如何保证不同城市的航空港在设施与服务上实现均衡增长,防止出现显著差距。
国内市场畅通道
深圳机场针对国内公商务市场,推出了13条“深快线”。自推出以来,这些线路已运送旅客超过3300万人次。此举有助于深圳与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国内主要城市群之间建立快速空中联系。一方面,它为商旅人士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方式,提升了商务往来的效率;另一方面,它通过大量旅客运输,为飞机运营等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机场客运发展注入了活力。
然而,需考虑如何在满足众多旅客需求的前提下,持续提高每次运输的服务品质,并防止过分关注旅客数量而使服务质量下降。
国际出行增选择
每周,深圳的客运航班数量超过800架次,为市民提供了更多出行选择,助力航空市场复苏。在此同时,国际和地区旅客数量超过500万人次。此举不仅便利了人员往来,而且缩短了深圳与全球城市的交流距离,为该市在科技、文化、经济等多个领域的国际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疫情防控等安全管理领域承受了更大的挑战。机场在开放过程中,必须思考如何既保证开放,又确保安全。
提升旅客出行体验
深圳机场针对旅客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出了出租车短途积分智慧解决方案,旨在提高网约车运营管理水平。同时,机场正积极融入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打造航站楼国际品牌集群,提供登机口餐饮配送和移动咖啡机器人服务。此外,深圳机场连续第三次荣获SKYTRAX五星机场认证和ACI亚太地区奖项。通过这些举措,机场在软服务方面不断优化,旨在提升旅客在候机、登机等环节的体验。
在追求更高水平的提升过程中,是否应更多地关注旅客的个性化需求,而不仅仅是提供统一的软性服务?
硬件设施加快升级
同步推进软服务水平的提升与硬件设施的建设步伐。如,已顺利完成T3航站楼西翼廊的国际化改造,显著增强了国际及地区客运保障能力,增幅超过一倍;备受关注的第三跑道建设已实现全线贯通;总体规划修订工作亦取得积极进展,T2和T1航站区的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亦在加速进行。这些举措共同为深圳机场向世界一流机场迈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硬件设施的提升是一项持续性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如何保证各项设施建设步伐同步且不干扰日常运作,这一点至关重要。在您对深圳机场的发展历程有所了解后,我们期待您分享个人见解或旅行体验。同时,欢迎点赞并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