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实践中,处理子女抚养与探望等涉及人身关系的事务执行,历来是一项棘手任务。此类事务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导致强制手段难以实施,执行过程中频繁遭遇难题,成为司法执行领域的一个显著痛点。
温州抚养权执行受阻
2022年5月16日,周某与陈某宵在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法院的调解下达成自愿离婚协议,女儿由陈某宵抚养。7月11日,法院为保障陈某宵的抚养权,向周某发送了执行文件,限其在五日内归还孩子。然而,周某未履行执行要求。7月18日,法院对其进行了罚款。此后,周某隐匿行踪,致使法院无法执行生效文书。
此事件暴露了在处理子女抚养等个人权利相关案件的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挑战远超预期。被执行者能够轻易规避执行,导致申请者的合法权益未能得到有效保护。
周某被判拒不执行罪
鹿城区法院判定,周某具备履行判决的能力却故意不履行,此行为已构成拒不履行判决、裁定罪。作为屡犯,周某虽表现出了悔改态度,承认罪行并愿意接受处罚,但最终仍被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该判决进一步明确了,不仅财产性执行标的,人身性质的执行标的同样可能成为拒执罪的对象。
该案例的裁决具有正面影响,彰显了法律对拒不履行涉及人身权益裁决的行为不会置之不理,并为其他同类案件提供了参考依据。
其他拒执类型多样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的案例涵盖了多种拒绝履行判决的类型。其中包括不履行刑事判决中的退赔责任、不履行人身损害赔偿判决等情形。此外,还有通过虚假和解手段骗取财产解封后转移资产以规避执行、通过公司手段隐瞒收入进行高额消费、转移或隐藏股权资金逃避执行、在财产状况报告被要求后仍拒绝执行并被拘留等行为。
多样化的拒执行策略显现出被执行人在规避执行方面手法层出不穷,这对执行任务构成了重大挑战。
执行手段多样化隐蔽化
邱传忠指出,涉案被执行人采取的抗拒和规避执行的手段呈现出多样化及隐蔽化趋势。部分人在诉讼阶段或诉讼前,通过虚假转让手段来隐藏或转移资产,且此行为在案件进入执行阶段后依然存在。
这类隐蔽和多元化的规避方式要求法院持续更新应对措施,同时对现行的执法监管及应对体系构成了考验。
今年全省拒执案件情况
薛海华委员,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指出,截至今年11月,全省法院一审共接收涉及拒执犯罪的案件达1445起。这一统计数字反映了拒执案件在本省的规模与数量。
庞大的案件数量揭示了拒执行为并非微不足道,它对司法判决的执行力造成了显著影响,迫切要求法律持续加强执行力度以应对这一挑战。
采取多种强制手段
除了刑事追责之外,法院对于不执行已生效法律文书的当事人,可实施罚款、拘留等处罚。在1至10月期间,全省各级法院针对12222名被执行人实施了拘留。此外,法院与公安部门共同构建了“拘调结合”的工作模式,有效解决了1260起纠纷,并确保了12.5亿元的执行款项到位。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因拒执导致的司法判决难以执行的困境,然而,为了应对更多新出现的情形,仍需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调整。
在此,我们向读者提出疑问:面对日益增多的拒绝执行策略,您认为如何更有效地确保司法裁决的执行?此外,我们也期待您的点赞与文章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