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环境中,青岛西海岸新区推出的“双聘双跨”校企人才共享模式备受瞩目。该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人才运用框架,同时也为高等院校、企业以及区域整体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机制背景
青岛西海岸新区为应对人才引进等难题,今年勇于尝试构建“双聘双跨”的校企合作人才共享模式。时代变迁下,高校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一隶属关系。新区正面临如何更有效地推动校企合作、激发人才潜能的挑战,这一机制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例如,众多企业迫切需要高校的科研成果支持,而高校人才亦需企业的实践平台,这种需求催生了新机制的产生。该区成为创新人才合作模式的试验田,有望为其他区域提供参考。
在当前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各地纷纷探索新的人才发展策略。青岛西海岸新区推出的措施,既满足了其自身的发展需求,又与时代发展趋势保持一致。
具体案例
青岛理工大学的逄博副教授案例颇具代表性。他被聘为青岛川安基础工程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并负责启动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类似逄博的情况在新区并不少见。王正同时被青岛科技大学和益凯新材料有限公司共同聘请。这些来自不同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人才,是“双聘双跨”机制下的显著成就。他们各自发挥专业优势,成为学校与企业交流的关键纽带。
在他们的引领下,众多合作项目顺利启动。人才在各个岗位间的流动变得频繁且活跃。逄博不仅成功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引入企业,同时也将企业的实际生产研发需求反馈至高校,有效推动了双方的合作与发展。
合作规模
自“双聘双跨”试点项目启动以来,成效显著。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七所高校及科研机构,携手海尔集团、双星集团等十五家重点企业,共同引进并共享了23位高层次人才。这种合作模式在区域内构建了强大的人才集聚效应。高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促进了知识、技术和资源的有效对接。
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发展因这种大规模合作而受益匪浅,这一举措显著增强了区域整体竞争力。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合作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了区域产业和科技的共同进步。
成果转化
人才共享机制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在“双聘双跨”合作模式的试点下,新区成功推动了21项科研项目,如“高性能聚丙烯隔膜研发及产业化”等,实现了校企合作。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原本处于实验室阶段,如今已转移到企业生产线上。许多企业借助这些前沿科技研究,有效破解了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从而提升了生产效率。
这一过程实现了互利共赢,既使高校的研究成果得以转化为实际应用,又帮助企业克服了技术短缺的难题。这一转化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地区经济的增长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人才载体
新区编制了《重点人才载体培育手册》以增强“双聘双跨”合作的人才支撑。手册内详述了针对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37种平台的培育措施。高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正依据此手册共同打造人才基地。山东科技大学与青岛华世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共建的华世洁研究院即为合作成效之一。
多样化的人才承载设施为吸引高级人才搭建了稳固的基石。截至目前,华世洁研究院已成功吸纳了80多位专业研发人员,并参与负责了众多国家级及地方性科研项目。这些人才资源持续增强着新区的吸引力。
未来展望
刘陆莹,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区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强调将致力于教育、科技与人才的综合发展,并持续推动创新。这预示着“双聘双跨”机制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关于是否会有更多高等教育机构和企业加入,以及能否吸引更多高端人才,目前尚无定论。新区计划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引进和培养人才,共建共享平台和成果,以增强新质生产力的支撑。此机制有望成为新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公众对其发展前景抱有期待。欢迎点赞、转发并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