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网络空间中,短视频与新型应用迅速兴起,然而,这些平台中存在的不适宜未成年人内容问题日益凸显,该现象不仅对公共道德秩序构成挑战,同时也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短视频中的血腥惊悚动画

近期巡查发现,短视频平台某些账号汇聚了所谓的“沙雕动画”。这些动画充斥着大量血腥、惊悚等负面元素。例如,部分动画模仿校园欺凌场景,甚至美化自杀自残行为。观看这些内容的观众中,未成年人占据多数。此现象在多种短视频平台上均有发生。涉事平台在监管方面存在不足。各地网信部门对此现象表示不容忍,已对相关平台实施行政处罚,并关闭了一批违规账号。此举旨在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与安全,保护未成年人。此举也体现了网信部门对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零容忍立场。

隐匿传播涉未成年人软色情

专项行动期间,多种不良现象浮出水面。首先,未成年人在分享生活内容的评论区遭遇恶意利用,部分用户发布低俗表情包及不良交友信息,如“找同城”等,意图对未成年人进行性诱导。其次,在未成年人聚集的频道版块、兴趣圈子等区域,有用户采用分隔符、替代词等手段违规传播低俗色情内容。网信部门采取积极措施,指导网站平台提升识别和打击违规暗语的能力,并深入清理涉及未成年人的违规外链信息。此外,对于频繁发布针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内容,以及制造“网红儿童”违规获利账号的行为,网信部门已进行果断处理。

直播间的诱导消费乱象

巡查过程中,部分直播间出现不良现象频发。其中,存在销售动漫、游戏等卡牌盲盒的现象,且诱导未成年人过度消费。部分商家诱导行为毫无节制,采用“蜜桃”“欲望”“女神”等暗示词汇,诱使网民购买含有低俗内容的“温感卡”“水感卡”等产品。网信部门积极对直播和电商平台进行指导,如优化未成年人消费风险提示功能,强化对盲盒类产品的年龄确认。同时,各平台主动对店铺商家进行合规指导,截至目前,累计处理违规直播超过1700场,下架商品超过2.8万个,有助于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消费环境。

新技术生成不良内容

新技术应用伴随新的风险出现。某些用户借助AI绘图技术从事不良活动,将未成年人图像恶俗化,如描绘儿童怀孕或穿着暴露的漫画。此外,某些“AI恋人”应用包含不良角色,通过AI对话服务传播低俗内容。尽管这些行为利用了新技术的隐蔽性,但已被专项行动揭露。此现象提醒我们,在推进新技术发展的同时,应警惕其对未成年人可能造成的风险。

青少年模式下的不良信息

当前青少年保护模式尚无法完全屏蔽不良内容。即便在启用青少年模式的部分社交平台上,搜索“正能量”、“吃瓜”、“福利”等热门词汇时,仍可能遭遇色情诱导信息,诱使青少年加入群组或下载应用,进而使得涉黄涉赌内容得以扩散。同时,部分平台即便开启了青少年模式,仍存在边缘化的不雅图片或低俗评论。另外,一些儿童智能手表和学习平板电脑亦暴露出问题,如手表的语音问答功能传播不良信息,平板电脑应用商店提供的短视频应用含有低俗内容。网信部门需迅速采取措施,对这些现象进行整治。

多方合力构建健康环境

网络环境的维护离不开各界的共同努力。尽管网信部门实施了包括行政处罚、账号封禁、违规内容清理以及平台指导等多项措施,但这一进程尚未结束。平台本身亦需深入反思,强化社会责任,并严格审查内容。同时,家长需保持警觉,引导孩子选择适宜的网络产品。在此,向读者提出一问:在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不良信息侵害方面,除网信部门和平台的工作外,家长还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欢迎读者积极留言讨论,并点赞及转发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