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宪法宣传周”以及山东省法治教育宣传月活动期间,各地纷纷采取多样化手段传播宪法理念。其中,济宁市任城区安居街道举办的法治文艺表演,成为普法热潮中的亮点,成功地将法治元素融入艺术表演,为公众带来了别具一格的普法体验。
活动背景与时间地点
12月为法治宣传的关键时期,其中4日标志着国家宪法日的第11个纪念日,1日至7日则是“全国宪法宣传周”的第七次举办,整个12月则是山东省法治宣传教育月的第八个活动月。在12月16日下午,济宁市任城区安居街道在滨河社区主动开展了法治文艺演出。此举凸显了当地对法治宣传的高度重视,通过选择社区这一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所,旨在吸引更多居民直接参与法治宣传活动。街道的及时组织活动,展现了其在基层法治宣传中的积极作为,同时也彰显了在新时代法治建设要求下,地方对国家推动法治发展的坚定支持。
本次法治文艺活动主题鲜明,时间与地点安排得当,不仅是对特定时期法治宣传活动的响应,更是推动基层法治教育深入实施的关键举措。
演出开场舞
《欢聚一堂》作为开场舞,以其欢快的节奏开启了活动的序幕。此舞富有感染力,其选曲蕴含深意。一方面,它以“欢聚一堂”为主题,寓意社区和谐,有助于拉近与居民的距离,减少他们对法治宣传的隔阂。另一方面,舞蹈的活力和音乐的魅力迅速吸引了众多居民的目光。开场舞不仅是演出的一部分,更是传递信息的信号,向居民展示活动的活力与欢乐。原本只是路过的居民,也因此被吸引而驻足,开始关注后续的法治节目。
特色法治节目
本次演出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节目接连呈现。例如,《公民懂法意义大》和《人人都学民法典》等山东琴书作品,巧妙地将法治思想融入传统艺术之中。山东琴书作为地方文化艺术的一种,拥有鲜明的表演特色和特定的观众群体。借助这一形式推广法治知识,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小品《孝为本》则巧妙地将孝道这一传统美德与赡养老人等法律条文相结合,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呈现,使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法律关系。这些节目精准把握法治与艺术的交融点,有效促进了法治知识的传播。
《迷途知返》等快书节目,《移风易俗树新风》的山东琴书,《王老法教子》的山东快书,《电信诈骗风波》的山东落子等,均从多角度或热点法律问题出发,对民众进行法治教育。
宣传效果显著
众多居民被节目吸引,纷纷停下脚步观看。这些节目内容丰富,与法治紧密相连,让居民们沉浸其中。观看期间,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了众多法律知识。相较传统法治宣传,这种文艺演出形式更受居民喜爱。艺术本身具有吸引力,能在无形中传递信息。居民在欣赏表演的同时,法治意识也在悄然提升。有些居民反映,通过观看《人人都学民法典》等节目,对民法典中的规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一成效表明,法治文艺演出是有效的法治宣传手段。
这种宣传手段使得法治教育不再仅限于单调的条文解读,转而成为趣味盎然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促进了法治意识的广泛传播。
街道后续计划
安居街道并未因一场法治文艺演出的成功而止步。他们正筹备深化普法宣传的创意。面对社会进步和民众法治意识增强的现状,这种不断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街道计划集中力量解决民众关心的法律议题,比如当前在住房、就业等民生领域存在的法律争议较多,他们计划对这些焦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普法活动。同时,他们将持续运用群众喜爱的形式,可能推出更多新颖的法治文艺节目或活动,力求营造尊崇法律、学习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的浓厚社会氛围。这一策略展现了街道在法治国家建设大局下对基层法治发展的深思熟虑和积极进取的态度。
此举有助于提升街道居民在法律方面的整体素质,同时为建设法治型社区乃至整个法治社会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当地法治建设的意义
在安居街道举行的法治文艺演出对于推动当地法治建设具有深远影响。短期内,该活动显著提升了居民的法律素养,在社区范围内广泛传播了法治思想,增强了居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长远来看,此类活动有助于培育当地法治文化,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随着这一观念的普及,社区社会治理水平有望得到根本性提升。在当今社会,法治是维护稳定与和谐发展的基础,安居街道的做法为其他区域树立了榜样。这表明基层组织在法治教育宣传中具有巨大潜力,通过整合本地文化资源与群众需求,能够有效促进法治建设的发展。
如何看待这种法治宣传活动?您所在社区是否举办过类似活动?期待您的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